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fen)類
登錄 |    

【中國非遺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之傳統音樂項目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 上傳提供 評論 發布 反饋 0
導語 / INTRODUCTION
在當今的中國音樂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資源,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民間傳統資源。這些歷史的、民間的音樂是活著的傳統,它們吸引著中外學者們的興趣。為了更好地保護和讓傳統音樂得以傳承,有很多傳統音樂都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本文就為大家列舉入選中國非遺的傳統音樂名單,包括蒙古族馬頭琴音樂、侗族琵琶歌、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樂、銅鼓十二調、回族民間器樂等。
國(guo)家級非遺傳統音樂名單(dan)
序號 名稱 所在地區 遺產名錄等級
西安鼓樂 陜西省 Ⅱ-61
南音 福建省 Ⅱ-71
花兒 甘肅省 Ⅱ-20
陜北民歌 陜西省 Ⅱ-73
古箏藝術 河南省 Ⅱ-120
嗩吶藝術 江蘇省 Ⅱ-37
廣東漢樂 廣東省 Ⅱ-51
蒙古族民歌 吉林省 Ⅱ-105
口弦音樂 四川省 Ⅱ-136
江南絲竹 浙江省 Ⅱ-40
笙管樂 遼寧省 Ⅱ-121
佛教音樂 江蘇省 Ⅱ-138
鳳陽民歌 安徽省 Ⅱ-140
漁歌 湖南省 Ⅱ-157
瑤族民歌 湖南省 Ⅱ-110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吉林省 Ⅱ-35
回族宴席曲 青海省 Ⅱ-118
崖州民歌 海南省 Ⅱ-13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 Ⅱ-11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 Ⅱ-60
宣撫司禮儀樂舞 云南省 Ⅱ-189
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 北京市 Ⅱ-188
阿數瑟 云南省 Ⅱ-187
壯族天琴藝術 廣西壯族自治區 Ⅱ-186
俄羅斯族巴揚藝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Ⅱ-185
二胡藝術(江南孫氏二胡藝術) 上海市 Ⅱ-184
朝鮮族奚琴藝術 吉林省 Ⅱ-183
兩當號子 甘肅省 Ⅱ-181
阿柔逗曲 青海省 Ⅱ-180
甘州小調 甘肅省 Ⅱ-179
門巴族薩瑪民歌 西藏自治區 Ⅱ-178
獨龍族民歌 云南省 Ⅱ-177
仡佬族民歌 貴州省 Ⅱ-176
疍歌 海南省 Ⅱ-175
嘉禾伴嫁歌 湖南省 Ⅱ-174
南閘民歌 江蘇省 Ⅱ-173
崇明山歌 上海市 Ⅱ-172
赫哲族嫁令闊 黑龍江省 Ⅱ-171
鼓吹樂 吉林省 Ⅱ-182
多聲部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Ⅱ-30
薅草鑼鼓 江西省 Ⅱ-27
土家族民歌 貴州省 Ⅱ-156
道教音樂 上海市 Ⅱ-139
蘆笙音樂 貴州省 Ⅱ-129
洞經音樂 云南省 Ⅱ-128
鑼鼓藝術 廣東省 Ⅱ-123
琵琶藝術 浙江省 Ⅱ-119
藏族民歌 西藏自治區 Ⅱ-115
苗族民歌 海南省 Ⅱ-109
達斡爾族民歌 黑龍江省 Ⅱ-108
國家(jia)級非(fei)遺傳統音樂名(ming)單介紹(部分)
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的鼓吹樂。樂隊編制分敲擊樂器與旋律樂器兩大類,演奏形式分為坐樂和行樂。樂曲結構龐大、風格典雅,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重要遺存,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詳細>>】
地址:中國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個漢字符號記寫樂曲。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福建省
花兒產生于明代初年,即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的漢、回、藏、東鄉、保安、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花兒結構分兩段,前段比興、后段是歌唱的主題內容。曲調具有濃郁的抒情性,演唱時用臨夏方言,有濃郁的地方氣息。“花兒”唱詞和曲調分“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2007年,入選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詳細>>】
地址: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陜北民歌是陜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陜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并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2008年6月,陜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陜北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陜西省
古箏是最古老的傳統彈弦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于陜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中國傳統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茲后,箏常常因之而被稱為“秦箏”了。早期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彈唱的箏歌。隨著漢代相和歌的興起,古箏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并逐步發展為六七種絲竹樂器耕相迭奏,歌手擊節唱和的形式。2008年06月07日,古箏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山東省,河南省
嗩吶藝術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其基本樂器嗩吶,俗稱“喇叭”,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分不同的種類,發音高亢、雄渾,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詳細>>】
地址: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黑龍江省,江蘇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陜西省,甘肅省
廣東漢樂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遷時帶來的中原古樂,在與當地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相融合的基礎上,經歷代演變發展而成,現已成為廣東三大樂種之一。"中州古調"、"漢皋舊譜"就是世代相傳的舊有樂譜。廣東漢樂大體包括:絲弦音樂(舊稱儒樂或清樂)、中軍班音樂、八音、民間大鑼鼓和廟堂音樂五大類,廣泛流傳于廣東梅州、深圳、韶關、惠陽和福建閩西、江西贛南、臺灣等客家地區及海內外華僑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稱廣東漢樂之鄉的梅州市為代表。梅州市廣東漢樂協會、客都女子廣東漢樂團等是漢樂傳承的主要機構。2006年06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廣東省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其內容豐富,有描寫愛情和娶親嫁女的,有贊頌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頌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風土人情。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口弦又被稱為響篾、篾簧、口簧,是一種深受少數民族同胞喜愛的小巧樂器。彈口琴內容極其豐富,即可彈民歌,又可彈山曲,即可合彈,又可對彈,即可彈曲問答,又可彈曲斗罵,其曲調高雅,內容豐富,悅耳動聽,云南省彝族、怒族、景頗族、僳僳族、納西族的年輕姑娘幾乎人人都會彈奏口弦。2008年06月07日,口弦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詳細>>】
地址:四川省
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名。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太倉南碼頭創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時,以張野塘為中堅人物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用工尺譜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漸形成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明萬歷末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了新的樂種“弦索”,可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它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后正式定名為江南絲竹。【 詳細>>】
地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
更(geng)多相關榜單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zhan)注明(ming)“MAIGOO編(bian)輯上傳提(ti)供”的(de)所(suo)有(you)作品(pin),均為MAIGOO網原(yuan)創、合(he)法擁(yong)有(you)版權或(huo)有(you)權使用的(de)作品(pin),未經(jing)本(ben)網授(shou)權不得轉載、摘編(bian)或(huo)利用其它(ta)方式(shi)使用上述(shu)作品(pin)。已經(jing)本(ben)網授(shou)權使用作品(pin)的(de),應在授(shou)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ming)“來源:MAIGOO網”。違反上述(shu)聲明(ming)者,網站(zhan)會追(zhui)責(ze)到底。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lun)
暫無評論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1642928個品牌入駐 更新517447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71842個加盟需求 已有1301587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