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zhan)分類
登錄 |    

冬病夏治的原理是什么 冬病夏治的病有哪幾種

本文章由 MAIGOO編輯(ji) 上傳提供 2021-08-03 評論 發布 反饋 0
摘要:冬病夏治是中醫傳統療法,對于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治療,可以提高抗病能力。冬病夏治”的理念最早來源于《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四氣調神論》中的“春養夏陽”和《素問·六節臟象論》的“長夏勝冬”。可以說,冬病夏治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治未病”的預防理念的應用。

什么是冬病夏治

什么是冬病

冬(dong)病就是在冬(dong)季(ji)易(yi)發(fa)作、常(chang)發(fa)作的(de)(de)疾(ji)病或不適。“冬(dong)病”的(de)(de)易(yi)發(fa)人群多為(wei)虛寒性體質,也就是俗話說(shuo)的(de)(de)沒有(you)火(huo)力。通常(chang)的(de)(de)癥狀有(you)手腳冰(bing)涼、畏寒喜(xi)暖、怕(pa)風怕(pa)冷(leng)、神倦(juan)易(yi)困等,中醫叫陽(yang)氣不足。

什么是夏治

夏治是指在夏季氣(qi)溫最高、陽氣(qi)最旺之時,運用針、灸(jiu)、敷(fu)貼、湯藥等方(fang)法(fa)來治(zhi)療(liao)或預防上述疾病的治(zhi)療(liao)方(fang)法(fa)。

為什么冬病要夏治

因為冬(dong)病(bing)患者體質偏虛寒,再加(jia)上冬(dong)天(tian)環(huan)境寒冰一片,兩寒夾(jia)擊,若在(zai)此時治病(bing),就如同雨天(tian)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de)。夏(xia)季(ji)陽氣生(sheng)發(fa),毛孔張開(kai)利于排寒;冬(dong)病(bing)夏(xia)防(fang),百病(bing)由寒起(qi),寒在(zai)夏(xia)季(ji)生(sheng)。根(gen)據“春夏(xia)養陽”的(de)原則(ze),將冬(dong)病(bing)在(zai)夏(xia)季(ji)根(gen)除及預(yu)防(fang)。

冬病夏治的好處

利用這一(yi)有利時(shi)機治療(liao)某些寒性(xing)疾病,能最大限度的(de)驅風祛(qu)寒,祛(qu)除體(ti)(ti)內沉痼,調整人體(ti)(ti)的(de)陰陽平衡,預防(fang)舊病復發或減(jian)輕(qing)其癥狀,并為秋冬(dong)儲備陽氣,令(ling)人體(ti)(ti)陽氣充足至冬(dong)至時(shi)則不易(yi)被(bei)嚴(yan)寒所傷。

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

中醫認為,三伏天的時候身體中的陽氣大盛,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de)目的(de),因此,三伏天是全年(nian)中最適合(he)進行(xing)冬病夏治的(de)時(shi)間。

哪些病適合冬病夏治

慢性支氣管炎

慢支發病常見于冬季寒冷季節,尤其是氣(qi)候突(tu)然變化時,寒冷空氣(qi)刺激呼吸道(dao),除減弱上(shang)呼吸道(dao)粘(zhan)膜的防御功能,還(huan)能通過反射引起支氣(qi)管(guan)平(ping)滑肌收縮(suo)、粘(zhan)膜血(xue)液(ye)循環障(zhang)礙和分(fen)泌物(wu)排出困難等,導致繼(ji)發感染。

艾灸療法:選大椎、天(tian)突(tu)、定(ding)喘、肺(fei)俞、膻中、風(feng)門(men)等穴(xue)位(wei),懸(xuan)灸每穴(xue)10-15分鐘,每日1次(ci),10次(ci)為一療程。

敷貼療法:選白芥子、麻黃、細辛、半夏、附片、肉桂、干姜、白等適量研末,調醋、生姜汁成糊狀,貼于大椎、肺俞、膈俞等穴位上,從初伏始貼至末伏止,每隔10天貼敷1次,每次貼6-10小時揭去。【詳細+】

過敏性鼻炎

溫度下降(jiang)、空氣干冷、細菌、病毒、塵螨、花(hua)粉等過敏原大量增(zeng)(zeng)加,增(zeng)(zeng)加刺激鼻(bi)粘膜分泌,因此在秋冬(dong)季(ji)節容易導致鼻(bi)炎發作。

按摩療法:可按摩迎香穴(位(wei)于鼻(bi)翼旁開0.5寸處的鼻(bi)唇溝(gou)中)。每次(ci)(ci)5-10分鐘,每日兩次(ci)(ci)。

穴位貼敷法:可選附桂或白芥細辛粉,加適量蜂蜜或生姜汁調制成糊,每次取藥糊約6克,在肺俞、大椎等穴貼敷,每次貼6-10小時,隔10天貼1次,從初伏起貼,到末伏止。【詳細+】

慢性咽炎

冬季南方濕冷、北方干(gan)冷,沒有(you)人能夠幸(xing)免于霧霾空氣的干(gan)擾,而(er)稍微(wei)不注意(yi)嗓子就會瘙癢,咽喉炎就會找上門(men)。

飲食療法:海(hai)帶(dai)洗凈后切絲(si),開水燙過撈出(chu),用(yong)白糖適量(liang)拌(ban)好(hao)腌(a)制(zhi)3天,即可食(shi)用(yong)。每(mei)天吃1次,適于咽(yan)干(gan)心煩、手足(zu)心熱的陰虛內熱癥者(zhe)。

敷貼療法:取吳茱萸15克,研為細末用鹽水調勻,敷于雙足涌泉穴,每日敷5-10分鐘。【詳細+】

類風濕性關節炎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MAIGOO健康館"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寒(han)冷是(shi)導致關節(jie)炎發作的(de)原因(yin)之(zhi)一,而冬季(ji)正是(shi)寒(han)冷的(de)季(ji)節(jie)。關節(jie)受涼(liang)會導致局部(bu)(bu)的(de)血管收縮,血液(ye)流(liu)動緩慢,導致局部(bu)(bu)的(de)炎癥因(yin)子(zi)不能被快速清理掉。當炎癥因(yin)子(zi)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平衡被打破,局部(bu)(bu)炎癥反應發生或(huo)者加重。

艾灸法:選局(ju)部(bu)患處的(de)4-6個穴(xue)位或(huo)加選腎俞、足三里,每穴(xue)每次(ci)施灸10-20,每日或(huo)隔日1次(ci)。

防寒保暖:不宜長期居住潮濕之地或淋風雨外,夏日也不宜貪涼,空調溫度不宜太低,尤其不能在出汗后立即進入空調房或直接吹電風扇。【詳細+】

肩周炎

肩(jian)周炎的(de)患者(zhe)肩(jian)膀普遍怕冷怕風(feng),尤其是在冬季,肩(jian)周炎患者(zhe)一受冷風(feng)刺激就會感到肩(jian)膀又涼又痛。因此,冬季也是肩(jian)周炎的(de)多(duo)發季節。

貼敷療法:將(jiang)羌活(huo)、透骨(gu)草(cao)、桂枝、川(chuan)芎、姜黃、白、生半夏、生南(nan)星研末(mo),用(yong)食醋、姜汁(zhi)或(huo)蒜汁(zhi)調成糊狀,三(san)伏(fu)天貼(tie)敷于肩部。

中藥療法:復方夏天無片、追風透骨丸、新廣片亦可選用,可抗炎、消腫、止痛。【詳細+】

凍瘡

寒冷(leng)是(shi)凍(dong)瘡發病(bing)的(de)主要原(yuan)因。其發病(bing)原(yuan)因是(shi)凍(dong)瘡患(huan)者的(de)皮(pi)膚在(zai)遇到寒冷(leng)、潮濕或冷(leng)暖急變時(shi),局(ju)部(bu)小動脈發生收縮,久之動脈血(xue)管麻痹而(er)擴張(zhang),靜脈淤血(xue),局(ju)部(bu)血(xue)液循環不良而(er)發病(bing)。

治療方法:可在三伏時節取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姜30克。將上藥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藥液熏洗患處。【詳細+】

更多

1、呼吸道疾病

如哮喘、扁桃體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對(dui)于(yu)易(yi)在寒冷(leng)季節易(yi)發病甚至加重(zhong)的(de)疾病而(er)言(yan),在陽氣(qi)(qi)旺盛(sheng)而(er)未發病的(de)夏季提前預防(fang),將這(zhe)些冬(dong)天(tian)好發、陽氣(qi)(qi)虛弱(ruo)的(de)疾病,采用冬(dong)病夏治的(de)方法進行(xing)治療和(he)調理(li),可以(yi)減少冬(dong)季發作的(de)次數或減輕癥狀,有利于(yu)這(zhe)些疾病的(de)康復。

2、婦科疾病

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不孕癥等。婦科疾病(bing)雖不像哮(xiao)(xiao)喘、凍瘡等好發于冬天,但卻與哮(xiao)(xiao)喘、凍瘡一樣(yang)往(wang)往(wang)與受(shou)寒(han)或者體質虛寒(han)有關,通過冬病(bing)夏治,易(yi)祛除體內陰寒(han),舒經(jing)通絡(luo),溫化寒(han)濕,活血祛瘀

3、兒科疾病

如小兒肺炎、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過敏性咳嗽、體質虛弱等。“冬病”患(huan)兒體質多偏于虛(xu)寒,加上冬日寒涼,兩寒夾擊(ji),所以在冬天治寒癥,就(jiu)像是雨(yu)天里晾衣(yi)服,很困難。而在盛夏之時,外(wai)界暑熱驕陽,體內陽氣正旺,此時運用中醫特色療(liao)法來(lai)養陽溫陽,蘊結在體內的積寒就(jiu)很容易驅(qu)除。

4、過敏性疾病

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過敏性皮膚病、過敏性結腸炎等。過敏性(xing)疾病(bing)大(da)多屬寒性(xing)體質,根據(ju)中醫“寒則熱(re)之”的調(diao)理(li)原則,夏季(ji)不是過敏性(xing)疾病(bing)的發病(bing)季(ji)節,為緩解期,此時調(diao)理(li)也是一種治(zhi)本的方法。

5、風濕類疾病類

如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夏季人(ren)體新(xin)陳代謝旺(wang)盛(sheng),如果(guo)趁(chen)著病情較(jiao)輕的時(shi)候(hou)加強(qiang)機體的抗病能力,進(jin)行有針對性的調理(li),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guo)。因此(ci),夏季,尤其是在三伏天,是調理(li)風濕骨痛的好時(shi)機。

6、胃腸道疾病

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等。胃腸道疾病主要由寒邪侵入,經絡不通(tong)所導(dao)致,在三伏天調理(li),調(diao)理(li)冬(dong)病,可激發正氣,健脾益氣。

冬病夏治調理妙方

三伏貼

三(san)伏貼是一種膏(gao)藥,結合了針灸(jiu)、經(jing)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zhi)接貼敷(fu)于穴位,經(jing)由中藥對(dui)穴位產生微面積(ji)化學性、熱性刺激(ji),達到(dao)治病、防病的效果。

適應癥

1、呼吸類:感冒、咳嗽、哮喘、支氣(qi)管炎、鼻(bi)炎等。常敷于天突、膻中穴、膏育(yu)、肺俞、足三里、中脘等穴位。

2、脾胃類:胃腸病(bing)、腹瀉、夜尿(niao)頻多等(deng)。常(chang)敷于(yu)足(zu)三里、中脘、脾俞、胃俞、上脘、三陰交等(deng)穴(xue)位。

3、關節類:腰腿酸冷、頸腰椎病、關節炎、肩周炎等(deng)。常(chang)敷于(yu)肝俞、陽陵(ling)泉、大杼、足三里、三陰交、脾俞等(deng)穴位。

4、小兒類:體虛感冒、反復(fu)咳嗽、慢性腹瀉(xie)、消化不良等。常敷于(yu)脾(pi)俞、關元、足三(san)里、涌泉、肺俞、膏(gao)肓、腸俞等穴位。

三伏貼禁忌人群

1、肺(fei)炎及多種感(gan)染(ran)性(xing)疾病急(ji)性(xing)發熱期不適宜(yi)三伏貼治療。

2、有嚴重心肺功能(neng)疾病患者、對藥物過敏者、皮膚有皰、癤以及皮膚有破損(sun)者、疾病發作期(如發燒、正在咳喘等)患者不(bu)宜進行(xing)貼敷(fu)治療。

3、2歲(sui)以下的孩子(zi)由(you)于(yu)皮膚嬌嫩,貼敷容易引起感(gan)染(ran),不宜進行這(zhe)項治療(liao)。

三伏貼怎么貼

貼(tie)(tie)之前要(yao)保(bao)持一(yi)個(ge)好的(de)體位(wei),就是(shi)坐位(wei)或者是(shi)站位(wei)。然后(hou),暴露(lu)要(yao)貼(tie)(tie)穴位(wei)的(de)皮膚,然后(hou)把(ba)皮膚上(shang)面(mian)擦(ca)干(gan)凈(jing),因(yin)為(wei)夏(xia)天汗比較(jiao)多(duo),一(yi)定(ding)要(yao)擦(ca)干(gan)凈(jing),這樣粘附性才會(hui)好一(yi)點。貼(tie)(tie)上(shang)去(qu)之后(hou),用手壓下周圍的(de)膠布,把(ba)膠布固定(ding),使藥物敷貼(tie)(tie)于穴位(wei)上(shang)面(mian)。

三伏貼貼敷時間表

伏前開穴 7月6日-7月15日
初伏(fu)
7月(yue)16日(ri)-7月(yue)25日(ri)
中(zhong)伏
7月(yue)26日-8月(yue)4日
閏(run)中伏
8月(yue)5日-8月(yue)14日
末伏
8月15日-8月25日
伏后(hou)加強
8月26日(ri)-9月4日(ri)

三伏貼貼敷注意事項

1、避(bi)免沖冷(leng)水(shui)澡、室內空調溫度(du)過(guo)低。

2、忌食生冷、海鮮和辛辣(la)刺(ci)激性(xing)食物。

3、多飲(yin)水、飲(yin)食宜清淡,可適當溫補。

4、貼敷后局部皮膚(fu)微(wei)紅或(huo)有(you)色素沉(chen)著、輕度搔癢(yang)均為正常反應。

5、貼敷后皮(pi)膚局部出現刺癢、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ji)取下藥膏,清(qing)除(chu)局部殘(can)余藥物,禁止抓撓。

三伏灸

三(san)伏灸是在三(san)伏天時(shi)進行天灸治(zhi)病(bing)的方法,是中醫實(shi)踐醫學(xue)、針(zhen)灸學(xue)與(yu)中藥外治(zhi)相結合(he)的一種療法。

三伏灸灸哪些穴位

1、婦科病

適宜人群:經期怕涼(liang)、痛經,總(zong)感覺小(xiao)腹(fu)涼(liang)涼(liang)、宮寒、伴(ban)有性冷淡、月(yue)經錯后、稀發、經量少(shao),經色暗、腰部(bu)冷痛者。

取穴:關元(yuan)、腎俞、三陰交、血海。

2、腹瀉

適宜人群:脾胃(wei)虛弱,經常便溏者,或貪涼(liang)太(tai)過或飲食不潔,導致寒濕(shi)或濕(shi)熱內生,誘發急性(xing)胃(wei)腸炎、細菌性(xing)痢疾、消化(hua)不良等人群也適宜。

取穴:足三里、天樞(shu)、神闕、中脘。

3、慢性咳嗽

適宜人群:痰多清(qing)稀,面色白(bai),舌(she)淡苔白(bai)膩,或滑膩苔,或伴有打噴(pen)嚏、流清(qing)鼻(bi)涕(ti)者。

主穴:肺俞(yu)穴(根據個人癥狀(zhuang)配定喘、中府、腎俞(yu)等)。

4、骨關節病

適宜人群:夏季是治療各(ge)種骨關節病的良(liang)好時機。

取穴:阿(a)是穴、大椎穴、命門、腎俞(yu)。

5、皮膚病

適宜人群:內有濕(shi)濁,外受風寒引起的舌(she)苔白(bai)膩、怕(pa)冷,甚至(zhi)便溏(tang)型蕁麻(ma)疹、濕(shi)疹等瘙癢性皮膚病(bing)患者(zhe)。

取穴:曲池(chi)、合谷、血海(hai)、委中。

三伏灸禁忌

飲(yin)食(shi)(shi)方面要(yao)忌(ji)煙(yan)酒;忌(ji)辛辣(la)刺激食(shi)(shi)物(wu),如(ru)(ru)六(liu)貴花椒,大小茴香等;忌(ji)溫熱(re)(re)性食(shi)(shi)物(wu),如(ru)(ru)狗肉,羊(yang)肉,新鮮桂圓等;忌(ji)寒(han)涼生冷食(shi)(shi)物(wu),如(ru)(ru)海(hai)鮮,鴨肉,鵝(e)肉,苦(ku)瓜,西(xi)瓜等;忌(ji)肥甘滋(zi)膩食(shi)(shi)物(wu),如(ru)(ru)豬蹄、甜(tian)食(shi)(shi)等;這些食(shi)(shi)物(wu)會引起(qi)燥熱(re)(re)內(nei)盛、脾胃虛弱(ruo)或體內(nei)濕熱(re)(re),減弱(ruo)調理效果。

體質熱的人可以灸嗎

古人認為,無論是(shi)虛(xu)證(zheng)、實(shi)證(zheng)、寒證(zheng)、熱證(zheng),都可以灸(jiu)。可經(jing)過經(jing)絡(luo)的傳導(dao),來調整身體的寒熱虛(xu)實(shi)。

膏方

膏方是一種具有高級營(ying)養滋補和治療預防綜合作用的成藥。它是在大型(xing)復(fu)方湯劑(ji)的基礎上,根據人的不同體質(zhi)(zhi)、不同臨床(chuang)表現而確(que)立不同處方,經(jing)濃(nong)煎后摻入某些輔料而制成的一種稠厚狀半流質(zhi)(zhi)或(huo)凍狀劑(ji)型(xing)。

常見膏方制法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MAIGOO健康館"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1、疏風活絡敷藥膏

配方:麻黃40克,石膏20克,肉桂、干姜(jiang)、川芎各10克,當歸、黃芩各5克,杏仁(ren)8克,竹(zhu)瀝20克。

制(zhi)法:共(gong)研細面,兌大(da)角子攙勻。

功效與作用:疏(shu)風散寒,通(tong)絡化痰。

2、祛風至寶膏

配方:防風、芍藥、當歸、川芎各125克(ke)(ke)(ke),白(bai)術75克(ke)(ke)(ke),芒(mang)硝(xiao)、大黃(huang)、連(lian)翹、荊(jing)芥、山(shan)梔子、麻黃(huang)(不(bu)去節)、黃(huang)柏、薄荷、細(xi)辛、黃(huang)連(lian)各25克(ke)(ke)(ke),石膏(gao)、黃(huang)芩、天麻、熟地黃(huang)、桔(jie)梗、羌活、人參、獨(du)活各50克(ke)(ke)(ke),滑石150克(ke)(ke)(ke),甘草100克(ke)(ke)(ke),全蝎5克(ke)(ke)(ke)

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zai)熬濃汁,煉蜜為膏。

功(gong)效與作用(yong):祛風通絡,散(san)熱通腑。

3、川貝潤肺膏

配方:川貝母、蜜款冬花(hua)、麥冬、蜜紫苑等。

制法:以(yi)水(shui)煎(jian)透,去渣再(zai)熬濃汁,煉蜜為膏。

功效與(yu)作用:養陰潤(run)肺,止(zhi)咳化(hua)痰,生(sheng)津降火。

4、助胃膏

配(pei)方:黨(dang)參、白(bai)術(shu)、白(bai)茯苓、灸甘(gan)草、丁香(xiang)、木香(xiang)、白(bai)豆蔻(kou)、山藥、煨肉(rou)豆蔻(kou)。

制法(fa):共研粗(cu)末,加水煎(jian)熬,去渣,合并濾液,濃縮(suo)為(wei)膏。

功效與(yu)作用:溫中健胃,治脾胃虛寒吐瀉(xie)。

5、蒼耳音

制法:蒼(cang)耳取(qu)新(xin)鮮連根帶葉(xie)者10斤。洗凈,切碎(sui),煮取(qu)汁、過(guo)濾,濃(nong)縮成膏。

功(gong)效與作用:治(zhi)風濕性(xing)關節(jie)疼痛,也(ye)可用治(zhi)頭痛,鼻流濁涕等。

夏季吃膏方會上火嗎

夏季膏方以(yi)清補為主,而且(qie),夏季益氣安神膏中還加了燈(deng)芯草、淡竹葉(xie)、枇杷葉(xie)、山枝子、淡豆豉(chi)、白扁豆、赤小豆等性(xing)味(wei)平和的藥材,服用(yong)不易(yi)“上火”。

夏季服膏注意事項

1、根據(ju)夏季的氣候特點,膏方(fang)原則上以清(qing)補為主,注重在健脾除濕、清(qing)熱消暑(shu)的基礎上進行調補。

2、在(zai)服用(yong)膏(gao)方(fang)期間如發(fa)生感冒、發(fa)熱(re)、咳嗽、嘔吐、腹瀉或其他急(ji)性疾病時,應及時就(jiu)醫,暫停服用(yong)膏(gao)方(fang)。

3、因(yin)為夏季天(tian)氣(qi)原因(yin),往(wang)往(wang)脾(pi)胃功能相對較弱,所以(yi)我們夏季膏方(fang)調(diao)理,一定要特別注(zhu)意健脾(pi)助(zhu)運,適(shi)當多(duo)用(yong)一些幫(bang)助(zhu)消化(hua)的(de)中藥,比如山(shan)楂、陳皮、蒼(cang)術等(deng)等(deng)。

4、夏季天氣炎(yan)熱(re),要(yao)冷藏保存。膏(gao)方不含任何(he)防腐劑,夏季容易變質(zhi),一(yi)定(ding)要(yao)注意冷藏。

中醫食療

出現“冬(dong)病(bing)”癥狀(zhuang)的人大部分都是虛寒體質,所(suo)以也要應忌吃冰凍、寒涼性質的食物。

1、蟲草燉老鴨:冬蟲夏草15克、老鴨1只,將(jiang)蟲草放于鴨腹內,加水燉熟,調味食用,連食1個(ge)月左右。此(ci)方有補體內虛(xu)損(sun)、益肺腎(shen)、止(zhi)咳(ke)喘之功效。

2、黃芪烏骨雞:黃芪30克、烏(wu)骨雞(ji)(ji)半(ban)只,共燉,雞(ji)(ji)肉熟爛后,加調味品,飲(yin)湯食(shi)肉,可分(fen)3次食(shi)用(yong)。連食(shi)1月左(zuo)右。此方(fang)有益氣(qi)養(yang)肺、滋(zi)腎養(yang)血、固表防感冒之(zhi)功效。

3、人參蛤蚧粥:蛤(ha)蚧粉(fen)2克、人參(can)粉(fen)3克、糯(nuo)米50~100克。先(xian)將(jiang)糯(nuo)米煮(zhu)成稀粥(zhou),待粥(zhou)熟時加入(ru)蛤(ha)蚧、人參(can)粉(fen)攪勻,趁(chen)熱(re)服。此方有補肺腎、益元氣、平(ping)虛喘之功(gong)效。適用(yong)于(yu)肺腎兩(liang)虛型(xing)老慢支患者。

4、姜汁牛肺糯米飯:牛(niu)肺(fei)200克,生姜汁(zhi)(zhi)15毫升,糯(nuo)米(mi)適量。牛(niu)肺(fei)切塊,加(jia)糯(nuo)米(mi),用(yong)(yong)小火燜熟(shu),起鍋時加(jia)生姜汁(zhi)(zhi)即(ji)成(cheng)。食之(zhi)有祛痰(tan)、補肺(fei)、暖胃作用(yong)(yong),對老人(ren)寒(han)咳日久、痰(tan)多(duo)清稀者(zhe)有效。

5、四仁雞子羹:白果(guo)仁、甜杏仁各1份,胡桃仁、花生仁各2份,共研末。每(mei)日清晨取20克,雞蛋(dan)1個,煮羹1小碗(wan)服用。此方(fang)有扶(fu)正固本(ben)、補腎潤肺(fei)、納氣平喘(chuan)之功效,對(dui)咳(ke)喘(chuan)日久的老慢(man)支患者較為適宜。

6、白胡椒公雞湯:公(gong)雞1只洗(xi)凈切塊、白(bai)胡椒9克、草果3克、良姜3克,加上蔥姜煮熟,放適量(liang)食鹽(yan),空腹食用(yong)。此方對畏寒(han)(han)怕(pa)冷,虛羸少氣,遇寒(han)(han)咳嗽(sou),反(fan)復感冒,過敏(min)性鼻炎,冬天哮喘(chuan)加重等癥有效。

7、二姜豬肚湯:豬肚(du)一副(fu)醋泡去腥洗(xi)凈切絲、干姜(jiang)10克(ke)(ke)(ke)、良姜(jiang)10克(ke)(ke)(ke)、草果(guo)3克(ke)(ke)(ke),加蔥姜(jiang)放入(ru)罐內煮熟,空腹(fu)食(shi)用。此方對胃寒(han)腹(fu)冷,寒(han)從中生(sheng),脾胃虛(xu)弱(ruo),飲食(shi)不化(hua),慢性泄瀉,面黃體瘦(shou)乏力等癥有效。

8、板栗羊脊骨湯:板栗12枚(mei)、羊(yang)脊骨一具槌碎、肉蓯蓉12克、草(cao)果3克,加(jia)蔥姜煮熟,放食鹽(yan),空腹食用。此方對下元(yuan)久虛,腰(yao)酸(suan)腿軟,腰(yao)膝冷痛,筋骨無力有效。

9、黃豆花椒湯:黃豆30克(ke)、花椒5克(ke),加(jia)水500毫升,旺火燒(shao)開后改用(yong)小火煮至豆熟(shu)爛,調味,連湯帶(dai)豆食用(yong)。此方有健(jian)脾(pi)寬中,和胃止(zhi)嘔,散寒(han)止(zhi)痛功效(xiao)。

10、梨子川貝湯:雪梨1只,去皮切片,川貝母(mu)12克(ke),打(da)碎(sui),加入冰糖30克(ke),燉湯服。適用于老年支氣(qi)管炎之(zhi)肺(fei)熱干咳少痰者。

冬病夏治注意事項

先辨體質

如(ru)(ru)果不是真的虛寒,如(ru)(ru)果在進行上述治(zhi)(zhi)(zhi)療時(shi)有(you)外感發熱(re),是不太適(shi)合的。必須(xu)中斷治(zhi)(zhi)(zhi)療,待病(bing)癥恢(hui)復后可以繼續治(zhi)(zhi)(zhi)療。

注意頻率和時間

比如(ru)天(tian)(tian)灸(jiu)治療皮膚起皰者,可(ke)以換穴(xue)位進行或者暫(zan)停一次(ci);艾灸(jiu)上火者,每次(ci)艾灸(jiu)時間不宜太(tai)長,如(ru)果有(you)便秘牙疼等表現(xian)可(ke)以暫(zan)停幾天(tian)(tian)。

先去邪氣

如果(guo)有外感咳嗽、濕氣(qi)重的人,最好先進行調理(li)去掉邪(xie)氣(qi)再用冬病夏治辦法,可以減少不良反應。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站注明(ming)(ming)“MAIGOO編輯上傳提供”的所(suo)有作(zuo)品(pin),均為MAIGOO網原(yuan)創、合法擁(yong)有版(ban)權或有權使用(yong)(yong)(yong)的作(zuo)品(pin),未經(jing)(jing)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yong)(yong)(yong)其它方式使用(yong)(yong)(yong)上述(shu)作(zuo)品(pin)。已經(jing)(jing)本網授權使用(yong)(yong)(yong)作(zuo)品(pin)的,應在授權范圍(wei)內使用(yong)(yong)(yong),并注明(ming)(ming)“來源:MAIGOO網”。違反上述(shu)聲明(ming)(ming)者,網站會追責到底(di)。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論(lun)
暫無評論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4078258個品牌入駐 更新519265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91283個代理需求 已有1357678條品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