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站分(fen)類
登錄
|
01
孔子(zi)(因(yin)材施教(jiao)、有(you)教(jiao)無類)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02
蘇格拉底(美德(de)即(ji)知識(shi)、問答(da)式教育法)
蘇格拉底關于教育的內容,他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他認為,治國者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他說,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那些知識最廣博的人,而受人譴責和輕視的人,都是那些最無知的人;最后,他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體不是天生的,只有通過鍛煉才能使人身體強壯。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03
柏拉圖(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
柏拉圖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柏拉圖中年開始從事教育研究活動。他從理念先于物質而存在的哲學思想出發,在其教育體系中強調理性的鍛煉。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里,進行游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04
亞里(li)士多德(de)(靈(ling)魂論、注重德(de)育)
亞里士多德在《論靈魂》和《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都將人的靈魂區分為兩個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兩種成分。所以人的靈魂由三部分構成,即營養的靈魂、感覺的靈魂和理性的靈魂。這三個部分相應于植物的靈魂、動物的靈魂和人的生命。在靈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靈魂與理性不相干,動物的靈魂即感覺的,欲望的靈魂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但它天性中有某種反理性的傾向,與理性相對抗、相搏斗,但它又有可能分有理性,特別是能自制的人是如此。使靈魂的三個部分在理性的領導下和諧共存,人就成為人。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05
福(fu)祿培爾(適應自然、順應兒童的天性)
福祿培爾被公認為是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幾個教育家之一 。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在人性教育基礎上,福祿貝爾最強調的是宗教心、道德性的萌芽,福氏說幼兒期的感情,特別是幼兒的微笑是共同感情最初的表現。這社會性的感情是連結在父母、兄弟、姐妹精神的基礎上,就是說,共同感情是真實的宗教心的最初萌芽和發端,是由母親培育的。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06
(教育(yu)即生長、生活、經驗(yan)的變革(ge))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這個基本原則。由于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于怎樣做(how to do)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入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07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he)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08
昆(kun)體良(教是為了不教)
昆體良生活的時代,羅馬帝國已開始走向衰落。他痛切地感受到整個社會道德沉淪,許多上層人士品德敗壞。因此,當他論述教育任務的時候,總是把良好道德的培養放在首位。他所要培養的雄辯家,善良是第一位的,雄辯術是第二位的。在他眼里,—個品德邪惡的人不可能成為優秀的雄辯家,即使他們在法庭上勝訴,仍不配享有雄辯家的稱號。真正的雄辯家是高尚的,值得尊敬的,在道德上無可指責的。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09
揚·阿(a)姆斯(si)·夸(kua)美紐斯(si)(泛(fan)智論)
夸美紐斯受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對人具有的智慧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主張通過教育使人獲得和諧發展,希望通過教育改良社會,實現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論是夸美紐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謂“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獲得廣泛、全面的知識,從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發展。他主張學習廣泛的知識,掌握學科知識的精粹;強調所學內容要對實際生活有用;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以及各種語言的學習;注重學生行動能力的訓練等。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10
阿(a)道(dao)爾夫·第(di)斯多惠(自(zi)動、遵(zun)循(xun)自(zi)然、文(wen)化的原則)
第斯多惠教育觀點的基礎是三個原則:即自動、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則。他宣稱:"人的本身特質,就是人的自動。一切人的、自由的、獨創的東西,都是從這個自動性出發。"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發現自動,而自動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也就是人生的終極目的"。自動的認識以真為目的,自動的感覺以美為目的,自動的意志以善為目的。遵循自然的原則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過程,即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
查看更多詳細內容>>
約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齊(教育的自然適應性)
羅伯特·歐文(全面發展、與生產勞動結合)
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
赫伯特·斯賓塞(教育崇尚科學)
維多利諾(快樂的自然學校)
我想代理
收藏頁面
分享頁面
聯系網站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