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 INTRODUCTION
寧波最有名的近代名人,指的是出生于1840-1949年,祖籍、籍貫、出生地至少有一項為浙江省寧波市,并且在一定領域取得杰出成就,有一定知名度,在當時或者至今仍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那么寧波近現代名人有哪些?本文為大家盤點寧波十大近代名人,他們有邵逸夫、虞洽卿、蔣夢麟、蔣中正、包玉剛、柔石、潘天壽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寧波十大近代名人排行榜,主要通過檢索相關網絡平臺(歷史之家網、好歷史網等)查找出出生于1840=1949年,祖籍、籍貫、出生地至少有一項為浙江省寧波市的各類人物,并綜合考量他們取得的成就(著作、榮譽頭銜等)、知名度、影響力得出。名單僅供參考。如有疑問,歡迎在末尾評論/批評指正。
為我喜歡的投票>>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寧波鎮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電影制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
【 詳細>>】
虞洽卿(1867-1945),浙江慈溪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家、航運業巨子。早年到上海當學徒,五四運動期間上街勸說開市。1920年合伙創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長。1923年當選為上海總商會會長。抗戰時期堅持抗日愛國,日軍占領租界后赴渝經營滇緬公路運輸,支持抗戰。1945年4月26日在重慶病逝,安葬于故鄉寧波慈溪的龍山。
【 詳細>>】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余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致力于“整飭紀律,發展群治,以補本校之不足”。在教育主張上,蔣夢麟認為教育的長遠之計在于“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標準,立問題”,以培養“科學之精神”、“社會之自覺”為目標。主要著作包括自傳體作品《西潮》、《新潮》、《談學問》、《中國教育原則之研究》等。
【 詳細>>】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其祖籍江蘇宜興,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進程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
【 詳細>>】
包玉剛(1918-1991),名起然,浙江寧波人。世人公推的華人世界船王。早年入上海中興學堂,后入吳淞商船專科學校。1937年輟學,供職中央信托局衡陽辦事處,任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副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后,改任上海市銀行業務部經理,1946年任副總經理兼業務部經理。1949年初至香港,與人合資開設華人行,經營進口貿易,為大陸裝運進口鋼材、棉花、藥品等緊缺物資。1991年9月23日病逝香港。
【 詳細>>】
柔石(1902.9.28-1931.2.7),男性,浙江寧海人。姓趙,名平福,后改為平復,筆名柔石、金橋、趙璜、劉志清等。中國作家、中國共產黨員,左聯五烈士之一。著有短篇小說集《瘋人》《希望》,中篇小說《三姊妹》《二月》《為奴隸的母親》,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詩歌《戰》《血在沸——紀念一個在南京被殺害的湖南小同志的死》,報告文學《一個偉大的印象》以及雜文《個人主義與流氓本相》等;譯作有《丹麥短篇小說集》《頹廢》。
【 詳細>>】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現代畫家、教育家。浙江寧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受教于經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后取法石濤、八大,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 詳細>>】
蘇青(1914年-1982年),女,原名馮和議,字允莊,1914年蘇青出生于浙江寧波。早年發表作品時曾署名馮和儀,后以蘇青為筆名,上世紀40年代,上海日據時期與張愛玲齊名的女作家。浙江寧波人。中國作家,小說家、散文家、劇作家。是與張愛玲齊名的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1933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后畢業移居上海。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結婚十年》,中篇小說《歧途佳人》,散文集《浣錦集》《飲食男女》等。
【 詳細>>】
林漢達(1900年2月17日-1972年7月26日),寧波慈溪人,著名教育家、文學家、歷史學家。他從上世紀20年代起即從事研究和寫作,著作豐富,涉及面廣,頗有影響。著有教育類書籍:《向傳統教育挑戰》《西洋教育史講話》《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國拼音文字的整理》《高中標準英語讀本》《初級中學校用-標準英語讀本》。
【 詳細>>】
蕭珊(1917-1972),巴金之妻,與巴金廝守了28年直到逝世。原名陳蘊珍,乳名長春,鄞縣人。在巴金鼓勵下,開始文學創作,處女作《在傷兵醫院》發表于茅盾主編的《烽火》雜志。畢業后考取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1944年5月,在貴陽花溪與巴金結婚。新中國成立后,參加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任《上海文學》、《收獲》編輯,兼事文學翻譯。病逝上海。
【 詳細>>】
張石川(1890-1953),原名偉通,字蝕川,浙江寧波人,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的中堅。他一生共導演150多部電影。主要作品有《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蘭》、《啼笑因緣》等,故事性強,通俗易懂。1928年導演的神怪武俠片《火燒紅蓮寺》,在上海電影界引起競拍神怪武俠片的潮流;1931年他導演了以蠟盤配音的中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張石川憑著良好的英文功底,專攻西洋影戲導演技巧,在早期電影藝術上的探索功不可沒。
【 詳細>>】
董輔礽(1927年-2004年),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有“一代經濟學大師”之稱。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董輔礽研究的重心開始從所有制改革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轉向對資本市場的研究。他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是他所有制改革理論研究的邏輯延伸,其中有兩個著名觀點:發展論,嬰兒論。
【 詳細>>】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內容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開心娛樂,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