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名稱 | 別名/俗名 | 學名 | 分類地位 |
1 | 反枝莧 | 野莧菜 |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 莧科 |
2 | 鉆形紫菀 | 鉆葉紫菀 | Aster subulatus Michx. | 菊科 |
3 | 三葉鬼針草 | 粘人草,蟹鉗草,對叉草,豆渣草,鬼針草,引線草 | Bidens pilosa L. | 菊科 |
4 | 小蓬草 | 加拿大飛蓬,飛蓬,小飛蓬,小白酒菊 | 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uist | 菊科 |
5 | 蘇門白酒草 | 蘇門白酒菊 | Conyza bonariensis var. leiotheca (S.F.Blake) Cuatrec. | 菊科 |
6 | 一年蓬 | 白頂飛蓬,千層塔,治瘧草,野蒿 | Erigeron annuus Pers. | 菊科 |
7 | 假臭草 | 貓腥菊 | Praxelis clematidea(Grisebach.) King et Robinson | 菊科 |
8 | 刺蒼耳 | / | Xanthium spinosum L. | 菊科 |
9 | 圓葉牽牛 | 牽牛花, 喇叭花,紫花牽牛 | Ipomoea purpurea (L.) Roth | 旋花科 |
10 | 長刺蒺藜草 | 草蒺藜 | 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 禾本科 |
11 | 巴西龜 | / | Trachemyss cripta elegans (Wied.) | 爬行綱、龜鱉目 |
12 | 豹紋脂身鲇 | 清道夫、琵琶鼠、垃圾魚 | 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 硬骨魚綱、鲇形目 |
13 | 紅腹鋸鮭脂鯉 | 食人鯧或食人魚 | Pygocentrus nattereri Kner 1858 | 硬骨魚綱、脂鯉目 |
14 | 尼羅羅非魚 | 羅非魚、吳郭魚、非鯽 | Oreochromis niloticus (L.) | 硬骨魚綱、鱸形目、麗魚科 |
15 | 紅棕象甲 | / |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 | 昆蟲綱、鞘翅目 |
16 | 懸鈴木方翅網蝽 | / | Corythucha ciliata Say | 昆蟲綱、半翅目 |
17 | 扶桑綿粉蚧 | / |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 昆蟲綱、半翅目 |
18 | 刺桐姬小蜂 | / |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 昆蟲綱、膜翅目 |
地理分布:原產美洲,現廣(guang)泛傳播(bo)并歸化(hua)于東半球。
入侵歷史:19世紀中葉發現于河北和山東。該種的入侵途徑主要為人工引種或(huo)農產品(pin)運輸傳播擴散。現主要分(fen)布于安徽、北京、甘肅、廣(guang)東、廣(guang)西、貴州、河北、河南、黑龍江(jiang)、湖北、湖南、吉(ji)林、江(jiang)蘇(su)、江(jiang)西(xi)、遼寧、內(nei)蒙古(gu)、寧夏(xia)、青海、山(shan)東、山(shan)西(xi)、陜西(xi)、上海、四(si)川、臺(tai)灣、天津、西(xi)藏(芒康)、新(xin)疆、云南(nan)、浙(zhe)江、重慶(qing)。
入侵危害:主要危害棉花、豆類、瓜類、薯類、蔬菜等多種旱作物。該植物可(ke)富集硝酸鹽,家(jia)畜過(guo)量食用后會引(yin)起(qi)中毒。反(fan)枝莧(xian)可(ke)與(yu)其他多種美洲(zhou)莧(xian)屬植物雜交,如綠(lv)穗(sui)莧(xian)(xian)、鮑氏(shi)莧(xian)(xian)、尾(wei)穗(sui)莧(xian)(xian)和刺莧(xian)(xian)等。此外,反枝莧(xian)(xian)還(huan)是桃蚜、黃瓜(gua)花葉病毒、小地老虎、美國盲草牧蝽(chun)、歐洲玉米螟等的田間(jian)寄主。
控制方法:(1)機械防治:結果前拔除;(2)化學除草劑,防除效果良好,如阿特拉津、乙草胺、煙嘧黃隆等作用于玉米地化學防除;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cao)醚用于大豆田除(chu)草(cao);敵(di)草(cao)隆、惡草(cao)靈用于棉花地除(chu)草(cao)。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mei)洲(zhou),現在(zai)歐洲(zhou)中、南部,亞洲(zhou)和(he)北(bei)美(mei)歸化。
入侵歷史:1974年(nian)在(zai)北京(jing)豐(feng)臺區發現(xian),生長在(zai)榨油(you)廠附近的垃圾上。該(gai)種果實具鉤刺,常隨人和動物傳播,或混在(zai)作物種子中散布。現(xian)分布于安徽、北京(jing)、河北、河南、遼寧、內蒙古、寧夏、新疆。
入侵危害:刺(ci)蒼耳全株有毒(du),以果(guo)實最(zui)毒(du),鮮葉(xie)比(bi)干葉(xie)毒(du),嫩枝比(bi)老葉(xie)毒(du),其中毒(du)癥(zheng)狀出(chu)現(xian)較(jiao)晚,常于食后二(er)日發(fa)病,上腹脹悶,惡心(xin)嘔吐、腹痛(tong),有時腹瀉、乏(fa)力(li)、煩躁。重者肝損傷出(chu)現(xian)黃(huang)疸,毛細血(xue)管(guan)滲透性增高而(er)出(chu)血(xue),甚至昏迷、驚(jing)厥、呼吸,循環或腎功(gong)能(neng)衰竭而(er)死亡。該種可入(ru)侵農田,危害白(bai)菜、小麥、大豆等(deng)旱地作(zuo)物;對牧場危害也比(bi)較(jiao)嚴(yan)重。
控制方法:開花之前進(jin)行(xing)人工拔除,并(bing)加強檢疫,特別(bie)是防止(zhi)隨進(jin)口大豆(dou)和羊毛帶(dai)入。
地理分布:原產南(nan)美洲,世界各地廣泛(fan)栽(zai)培和歸化(hua)。
入侵歷史:1890年我國已有栽培。該(gai)種主要為(wei)人為(wei)引(yin)種而(er)引(yin)起的傳(chuan)播和擴(kuo)散,現分(fen)布安徽、北京(jing)、福建、甘肅、廣(guang)東、廣(guang)西(xi)、貴州(zhou)、海(hai)南、河北、河南、湖(hu)北、湖(hu)南、吉林、江蘇、江西(xi)、遼寧、內蒙古(gu)、寧夏、青海(hai)、山東、山西(xi)、陜西(xi)、上海(hai)、四川、臺灣、天津、西(xi)藏、香(xiang)港、新疆、黑龍江、云(yun)南、浙江、重(zhong)慶。
入侵危害:旱(han)田、果園(yuan)及(ji)苗圃雜草(cao),可纏繞(rao)和覆蓋其(qi)他植物(wu),導致后(hou)者生(sheng)長(chang)不良。
控制方法:可在幼苗期人工鏟除(chu)(chu),亦可在結果(guo)前刈割(ge)滅(mie)除(chu)(chu)。化學防除(chu)(chu),二甲四氯和(he) 2,4-D 丁(ding)酯,可使(shi)圓葉牽牛(niu)種子不能萌(meng)發(fa),幼苗致死,葉片噴(pen)灑(sa)可殺滅(mie)圓葉牽牛(niu)成熟植株。
地理分布:原產(chan)美國(guo)(guo)中(zhong)南(nan)(nan)部,沿密西(xi)西(xi)比河至墨西(xi)哥灣(wan)周圍地區。巴西(xi)龜已經在除南(nan)(nan)極洲(zhou)之外的所有大(da)(da)洲(zhou)上都(dou)發現有野生個(ge)體(ti)的存活,并且已在歐洲(zhou)、非洲(zhou)、澳洲(zhou)、亞洲(zhou)和美國(guo)(guo)原產(chan)地以外的美洲(zhou)等世界范圍內成功入侵。目(mu)前分(fen)布(bu):日本、智利、南(nan)(nan)非、意大(da)(da)利、韓(han)國(guo)(guo)、泰國(guo)(guo)、澳大(da)(da)利亞、德(de)國(guo)(guo)、法(fa)國(guo)(guo)、以色列、英(ying)國(guo)(guo)、西(xi)班牙、巴哈馬、百慕大(da)(da)、巴西(xi)、哥斯達黎加、密克羅尼西(xi)亞共和國(guo)(guo)、新西(xi)蘭(lan)、波蘭(lan)、越南(nan)(nan)、孟加拉國(guo)(guo)、印度、丹麥、加拿大(da)(da)。
入侵歷史:巴西龜20世紀80年代經香港引入我國內陸廣東,繼而迅速流向全國。寵物丟棄(qi)、養殖逃逸(yi)、錯(cuo)誤放生等導(dao)致其在(zai)野外普(pu)遍存(cun)在(zai),我國已(yi)經成為世界上巴西龜最多的(de)國家。分布范圍以人口較為(wei)集中(zhong)的(de)城市周邊水(shui)域為(wei)主,目前野外分布最北(bei)端(duan)為(wei)遼寧(ning)沈陽市,南(nan)(nan)(nan)端(duan)為(wei)海南(nan)(nan)(nan)五指山市,最西(xi)端(duan)為(wei)云南(nan)(nan)(nan)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河北、河南、陜(shan)西(xi)、遼(liao)寧、四川(chuan)、湖北、湖南、江西(xi)、安徽、山(shan)東(dong)、山西(xi)、江(jiang)蘇、浙(zhe)江(jiang)、福建、海南、廣(guang)東、廣(guang)西(xi)、上(shang)海18個省(區、市(shi))有巴西(xi)龜(gui)養殖場的分布。
入侵危害:巴西龜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收錄為100種最具破壞力的入侵生物之(zhi)一。巴西龜排擠本地(di)(di)物種,對入(ru)侵地(di)(di)的本土龜造成嚴重(zhong)威脅(xie)。還是沙門氏(shi)桿菌(jun)傳播的(de)罪魁禍首,在美國每年大約(yue)有100~300萬的(de)人感(gan)染此病菌(jun),其中 14%的(de)病例由龜(gui)類傳染。
防控方法:巴西龜不可以放生到野外,嚴格控(kong)制養(yang)殖場的逃逸。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廣泛分(fen)布于亞馬(ma)遜河流域。
入侵歷史:1980年引入我國,因其(qi)作為觀賞魚出(chu)現。現廣布于廣東、湖北(bei)、臺灣、廣西(xi)、陜(shan)西(xi)、四川、重慶、江(jiang)蘇、江(jiang)西(xi)、海南、安徽(hui)、上海、浙(zhe)江(jiang)、福建(jian)、云(yun)南、吉(ji)林。
入侵危害:成年的(de)豹(bao)紋脂身鲇食(shi)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zao)類,它(ta)還會以其它(ta)魚類的(de)魚卵(luan)為食(shi),一天可(ke)以吃掉3000~5000粒魚卵(luan),也(ye)會吞食(shi)魚苗。
防控方法:嚴控人為引種(zhong)和傳播,防(fang)止擴(kuo)散到自然水系(xi)。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目前分布于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ya)、巴拉圭、秘魯(lu)、美國、孟(meng)加拉國。
入侵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紅腹鋸鮭脂鯉被開發為觀賞魚引入我國。目前分布于(yu)廣東(dong)、廣西、浙(zhe)江、四川、湖南(nan)、江西、北(bei)京(jing)、天津、遼寧、吉(ji)林、福建、海南、臺灣。
入侵危害:食人鯧性情十分兇猛殘暴,可在短時間內將大于自己體積幾倍甚至幾十倍(bei)的動物吃(chi)掉,對于入侵地的當地魚種造(zao)成危害,嚴重(zhong)威脅漁業(ye)發展;嚴重(zhong)威脅分(fen)布區人類健康(kang)。
防控方法:嚴格控(kong)制(zhi)觀賞紅腹鋸鮭(gui)脂(zhi)鯉進入自然水(shui)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