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shou)足(zu)口病中醫叫什么
手足(zu)口(kou)病,英文(wen)名為:Hand-foot-and-mouth disease。中醫稱其為“痘瘡”痘疹也叫天花,是一種惡性傳染病。由腸道病毒(du)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ke)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zu)的(de)2、5型,以(yi)及(ji)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jiao)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ke)薩奇病毒A 16型(Cox A 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wei)常(chang)見(jian)。
手足口病中醫辨證論治
1、普通型
臨床主要表現為:發(fa)熱,口(kou)腔黏膜出(chu)現散在皰疹(zhen)(zhen),手(shou)、足和(he)臀部出(chu)現斑丘疹(zhen)(zhen)、皰疹(zhen)(zhen),皰疹(zhen)(zhen)周(zhou)圍可有紅(hong)(hong)暈(yun),伴咽痛(tong)、流涎,倦怠,納差,大(da)便多秘結(jie),舌淡紅(hong)(hong)或紅(hong)(hong),苔膩,脈(mo)數(shu),指紋紅(hong)(hong)紫。
治法(fa):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參考處方:金(jin)銀花(hua)、野菊(ju)花(hua)、黃連、生(sheng)石膏(先下(xia))、知母、紫草、白茅根(gen)、青蒿、藿(huo)香、生甘(gan)草,藥(yao)物用量根(gen)據患(huan)兒年齡、體重、病情等(deng)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kou)服,或灌腸、直腸點滴。
中(zhong)成藥:藍芩口服(fu)(fu)液(ye)、小(xiao)兒(er)豉翹顆粒、清開靈口服(fu)(fu)液(ye)、黃(huang)梔花口服(fu)(fu)液(ye)、金蓮泡騰片,也可選用(yong)炎(yan)琥寧注射液(ye)、痰熱清注射液(ye)等。
2、重(zhong)型(xing)
(1)臨床主(zhu)要表現為:高熱不退,汗少,疹出不暢,嗜睡易驚,嘔(ou)吐,肌肉(rou)瞤動(dong),或見肢體痿軟(ruan)、無力,甚(shen)則昏(hun)睡等,舌紅,苔厚膩,脈細數(shu),指紋紫暗。
治法:清熱祛風(feng)。
參(can)考處方:生(sheng)石膏、生(sheng)大黃、梔(zhi)子、滑(hua)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龍骨(gu)、生牡蠣、赤石脂、廣地龍、全(quan)蝎、羚羊(yang)角(jiao)粉(沖服),藥物用(yong)量根據患(huan)兒年(nian)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shui)煎分3-4次(ci)口服,或可(ke)灌腸(chang)(chang)、直腸(chang)(chang)滴注(zhu)。
中成藥:紫雪(xue)丹或(huo)新雪(xue)丹等,也(ye)可選用(yong)炎琥(hu)寧注射液(ye)、痰熱(re)清注射液(ye)等。
(2)臨(lin)床主要表現為(wei):發熱,喘促(cu),面色蒼白晦暗,口唇紫紺,四肢厥逆、冷汗出(chu),或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xue)性泡沫液(痰(tan)),舌質紫暗,脈細數或遲緩,或脈微欲絕。
治法:回(hui)陽(yang)救逆(ni)
參(can)考處方:人參(can)、炮附子、山萸肉、煅龍骨(gu)、煅牡蠣,藥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ding)。
用法:濃煎(jian)鼻飼或直腸滴注。
重癥(zheng)患兒(er)發病急,傳(chuan)變快,應密切(qie)觀(guan)察病情(qing)變化,有針對性地加強中西醫結(jie)合救治工(gong)作。
3、中醫藥外治法(fa)
口咽(yan)部皰疹:可(ke)選(xuan)用(yong)(yong)西瓜(gua)霜、雙料喉風散、冰(bing)硼散等,蜜調外涂敷用(yong)(yong),1日(ri)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