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qing)(qing)(qing)朝(chao)(chao)皇帝順序是(shi)怎樣的?清(qing)(qing)(qing)朝(chao)(chao)一共(gong)有多少位(wei)皇帝呢?清(qing)(qing)(qing)朝(chao)(chao)皇帝順序:清(qing)(qing)(qing)太祖(zu)努爾哈赤、清(qing)(qing)(qing)太宗(zong)(zong)皇太極、清(qing)(qing)(qing)世(shi)祖(zu)順治(zhi)、清(qing)(qing)(qing)圣祖(zu)康熙、清(qing)(qing)(qing)世(shi)宗(zong)(zong)雍正(zheng)、清(qing)(qing)(qing)高宗(zong)(zong)乾隆、清(qing)(qing)(qing)仁宗(zong)(zong)嘉慶、清(qing)(qing)(qing)宣宗(zong)(zong)道光、清(qing)(qing)(qing)文宗(zong)(zong)咸豐、清(qing)(qing)(qing)穆宗(zong)(zong)同治(zhi)、清(qing)(qing)(qing)德宗(zong)(zong)光緒、宣統帝溥儀。本文為大家介紹清(qing)(qing)(qing)朝(chao)(chao)各位(wei)皇帝,一起去看看吧(ba)!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后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于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為清太祖,謚曰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 詳細>>】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皇太極即位之后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顧之憂的戰略方針。對明則采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于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愿。
【 詳細>>】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采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
【 詳細>>】
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是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于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圣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傳位于第四子胤禛。
【 詳細>>】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并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并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一朝,整頓吏治,在中央創立密折制度監視臣民,并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軍機處以專一事權。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
【 詳細>>】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弘歷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并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嘉慶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養心殿,享年89歲。
【 詳細>>】
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 詳細>>】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9.16—1850.2.25),原名綿寧,即位后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旻寧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他本人力行節儉,勤于政務,但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資質不高,加之社會弊端積重難返,清王朝在旻寧的統治時期進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駕崩。
【 詳細>>】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咸豐帝在位十一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于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
【 詳細>>】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他在位期間清朝先后平定陜甘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清朝后期出現了一個政治穩定的時期,史稱“同治中興”。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歷1875年1月12日)崩于北京紫禁城養心殿,終年19歲。
【 詳細>>】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在載湉親政后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反對妥協,但終因朝廷腐敗,而以清朝戰敗告終。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反對。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暴崩,享年38歲,廟號德宗。
【 詳細>>】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八寶山,后遷于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 詳細>>】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內容源于程序系統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開心娛樂,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