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 INTRODUCTION
臺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在歷史長河中,臺灣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在哲學、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不少杰出的人物。那么臺灣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呢?本文盤點了臺灣十大歷史名人,其中包括顏思齊、鄭成功、沈光文、蔣介石、沈葆楨、劉銘傳、施瑯、劉永福、羅福星、連橫、翁裕等臺灣著名的歷史人物,下面讓我們來了解這些臺灣歷史名人吧。
臺灣十大歷史名人,本榜單主要通過檢索相關網絡平臺(歷史之家網、好歷史網等)查找出歷史上所有時期,祖籍、籍貫、出生地至少有一項為臺灣的各類已故人物,并綜合考量他們取得的成就(著作、官職、榮譽頭銜等)、知名度、影響力得出。排名不分先后。名單僅供參考,如有疑問,歡迎在末尾評論/批評指正。 為我喜歡的投票>>
顏思齊(1589年——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并精熟武藝。臺灣開發史上,顏思齊最早率眾縱橫臺灣海峽,招徠泉漳移民,對臺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拓墾,因而被尊為“開臺王”、“第一位開拓臺灣的先鋒”。《臺灣通史》為臺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 詳細>>】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后,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臺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 詳細>>】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出生於浙江鄞縣,是一位中國南明時期的文人、官吏;后半生因故流寓臺灣,他以詩文寫下了臺灣第一批書面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沈光文本人獨自在臺流寓多年,留下一些感時懷身和記述當地風土民情的詩文;其中后者尤為可資研究十七世紀以前島上情形。留下若干紀錄當時臺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是從事臺灣文獻為第一人。
【 詳細>>】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其祖籍江蘇宜興,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進程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
【 詳細>>】
沈葆楨(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晚清時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則徐之婿。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回朝廷,上北京后,被任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負責督辦南洋水師。
【 詳細>>】
古龍,原名熊耀華,籍貫江西,漢族。1938年6月7日生于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與金庸、梁羽生并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镕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靜脈出血,古龍在臺灣去世,終年48歲。
【 詳細>>】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清朝名臣,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干之一。1885年,任臺灣巡撫。在臺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臺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臺灣防務亦日益鞏固。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是推動臺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有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之譽。
【 詳細>>】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字敖之,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思想家,自由主義大師,國學大師,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臺灣作家,歷史學家,詩人。李敖有《北京法源寺》、《陽痿美國》、《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所以自詡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
【 詳細>>】
施瑯(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決定攻臺,命施瑯與福建總督姚啟圣一起進取澎湖、臺灣。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瑯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上疏吁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 詳細>>】
劉永福(1837—1917),字淵亭,漢族客家人,廣東欽州(今屬廣西防城古森洞小峰鄉)人,祖籍博白東平,清末民初軍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軍將領,1883年率黑旗軍參加中法戰爭,屢次大敗法軍。甲午戰爭期間,奉命赴臺抗日,但最終失敗。1895年5月25日臺灣割讓后,臺灣民眾公推巡撫唐景崧為臺灣民主國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唐景崧內渡后,同年6月劉永福被公推為臺灣民主國大總統,但他三拒總統印,以抗日盟主的身份繼續領導臺灣民眾抗日。1917年1月病卒于欽州。
【 詳細>>】
羅福星(1886—1914),字東亞,號國權、中血,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藍坊鄉大地村,生于印尼雅加達,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廣東蕉嶺“抗日三英杰”(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之一。少年時期始終懷著為國雪恥、振興中華的抱負。1903年,隨父遷臺,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事業。1912年,羅福星奉孫中山先生委派回到臺灣成立中國同盟會支部,籌劃抗擊日寇、光復臺灣的革命事業。1913年12月不幸被捕,死于臺灣。
申明:以上數據僅供參考,具體數據名單請以企業或機構最新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