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zong)觀古代,無(wu)論是(shi)(shi)中國歷(li)(li)(li)史(shi)(shi)還是(shi)(shi)世(shi)界歷(li)(li)(li)史(shi)(shi),政權經歷(li)(li)(li)興衰治亂都是(shi)(shi)往復循(xun)環呈現的(de)。而在各(ge)個(ge)、朝代和(he)世(shi)紀(ji)中,總會發(fa)生一些(xie)重(zhong)大(da)(da)(da)歷(li)(li)(li)史(shi)(shi)事件(jian),這(zhe)些(xie)歷(li)(li)(li)史(shi)(shi)事件(jian)在很大(da)(da)(da)程度上支配著(zhu)歷(li)(li)(li)史(shi)(shi)進程,甚至是(shi)(shi)歷(li)(li)(li)史(shi)(shi)上某個(ge)重(zhong)要轉折。今天MAIGOO小編就(jiu)來盤點一下中國歷(li)(li)(li)史(shi)(shi)朝代順序表,和(he)中國各(ge)個(ge)朝代重(zhong)大(da)(da)(da)歷(li)(li)(li)史(shi)(shi)事件(jian),還有世(shi)界不同世(shi)紀(ji)的(de)重(zhong)大(da)(da)(da)歷(li)(li)(li)史(shi)(shi)事件(jian),一起來看看吧(ba)。
世界四大古(gu)(gu)(gu)代文明(ming)分別是古(gu)(gu)(gu)巴比(bi)倫、古(gu)(gu)(gu)埃及、古(gu)(gu)(gu)印(yin)度(du)和中(zhong)國。四大文明(ming)古(gu)(gu)(gu)國的文明(ming)都流傳(chuan)至(zhi)今,只不過(guo)前三個古(gu)(gu)(gu)國都已經被滅亡,只有(you)(you)中(zhong)國傳(chuan)承(cheng)至(zhi)今。中(zhong)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you)(you)近4100年歷史;從中(zhong)國第(di)一個統(tong)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you)(you)2241年。史前時期有(you)(you)巢(chao)氏(shi)(shi)、燧人氏(shi)(shi)、伏羲(xi)氏(shi)(shi)、神(shen)農氏(shi)(shi)(炎(yan)帝)、黃(huang)帝(軒轅氏(shi)(shi))被尊(zun)為(wei)中(zhong)華(hua)人文始祖(zu)。四大文明古國>>
朝代 | 年份 | 朝代大事件 |
夏朝 |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 大禹治水、討伐三苗、涂山之會、皋陶作刑、鈞臺之享、太康失國、少康中興、季杼江東之戰、孔甲亂政、鳴條之戰 |
商朝 |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 商湯滅夏、景亳之命、伊尹放太甲、伊尹輔政、九世之亂、盤庚遷殷、武丁中興、神道設教、孟津觀兵、牧野之戰 |
周朝 |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 武王伐紂、三監之亂、周公東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國人暴動、共和行政、宣王中興、烽火戲諸侯、平王東遷等 |
秦朝 |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 秦滅六國之戰、統一度量衡、書同文、郡縣制、焚書坑儒、秦攻匈奴之戰、秦始皇巡游、沙丘之變、秦末農民戰爭、巨鹿之戰 |
漢朝 |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 楚漢之爭、諸呂之亂、七國之亂、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張騫出使西域、馬邑之圍、霍光輔政、昭宣中興、王莽篡漢 |
三國 | 220-280年 | 襄樊之戰、曹丕篡漢、夷陵之戰、諸葛亮平南中戰爭、街亭之戰、孫權稱帝、高平陵事變、司馬昭弒君、魏滅蜀之戰、晉滅吳之戰等 |
晉朝 | 266年~420年 | 晉滅吳之戰、太康之治、八王之亂、西晉末年流民起義、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王與馬共天下、王敦之亂、蘇峻祖約之亂、淝水之戰等 |
南北朝 | 420年~589年 | 北魏統一北方、孝文帝改革、六鎮起義、河陰之變、北魏分裂、沙苑之戰、北周滅北齊之戰、尉遲迥之亂、劉裕篡晉、泰始之禍等 |
隋朝 | 581年—618年或619年 | 秦滅六國之戰、統一度量衡、書同文、郡縣制、焚書坑儒、秦攻匈奴之戰、秦始皇巡游、沙丘之變、秦末農民戰爭、巨鹿之戰 |
唐朝 | 618年—907年 |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玄武門之變、渭水之盟、貞觀之治、白江口之戰、唐滅高句麗之戰、武周代唐、神龍政變、開元盛世等 |
遼朝 | 907年—1125年 | 阿保機建國、取燕云十六州、契丹滅后晉之戰、橫渡之約、火神淀之亂、高梁河之戰、陳家谷之戰、澶淵之盟、慶歷增幣、遼夏戰爭 |
宋朝 | 960年—1279年 | 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雍熙北伐、澶淵之盟、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海上之盟、靖康之變、建炎南渡、苗劉兵變等 |
西夏 | 1038年~1227年 | 李元昊稱帝、好水川之戰、慶歷和議、遼夏戰爭、永樂城之戰、洪德堡之戰、平夏城之戰、任得敬分國、李安全篡位、蒙古滅西夏 |
金朝 | 1115年-1234年 | 金遼戰爭、海上之盟、靖康之變、郾城之戰、順昌之戰、紹興和議、采石之戰、開禧北伐、三峰山之戰、蔡州之戰 |
元朝 | 1271年—1368年 | 建國號詔、襄陽之戰、文永之役、崖山海戰、弘安之役、大都政變、延祐復科、兩都之爭、紅巾軍起義、鄱陽湖之戰等 |
明朝 | 1368年―1644年 | 明滅元之戰、明初四大案、靖難之役、鄭和下西洋、朱高熾監國、仁宣之治、王振擅政、葉宗留、鄧茂七起義、土木之變、奪門之變等 |
清朝 | 1636年—1912年 | 丙子之役、松錦之戰、滿清入關/統一、平定三藩、清統一臺灣之戰、雅克薩之戰、清平大小金川之戰、清平大小和卓之戰、清緬戰爭、安南之役等 |
民國 | 1912年—1949年 | 辛亥革命、護國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慘案、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等 |
年代 | 時間 | 大件事 |
十八世紀 | 公元1700年—1799年 | 大北方戰爭、七年戰爭、英國工業革命、波士頓傾茶事件、第二屆大陸會議,美國獨立戰爭、美國憲法制定、安南之役、廓爾喀之役、法國大革命等 |
十九世紀 | 公元1800年—1899年 | 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拿破侖戰爭、七月革命、英國憲章運動、克里米亞戰爭等 |
二十世紀 | 公元1900年—1999年 | 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巴黎和會、大蕭條、九一八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第一次中東戰爭、新中國成立等 |
考(kao)古(gu)學旨在根據古(gu)代人(ren)類各種(zhong)活動遺留下來(lai)的(de)(de)(de)物(wu)(wu)質資料,以(yi)研究(jiu)人(ren)類古(gu)代社會的(de)(de)(de)歷史。考(kao)古(gu)學主要研究(jiu)考(kao)古(gu)學、歷史學、文(wen)物(wu)(wu)學、地理(li)學等方(fang)面的(de)(de)(de)基本理(li)論和(he)知識,接受田野(ye)考(kao)古(gu)、文(wen)物(wu)(wu)鑒定的(de)(de)(de)基本技(ji)能(neng)訓練,進行(xing)考(kao)古(gu)調查、遺址發掘、文(wen)物(wu)(wu)鑒定等。
北大(da)考(kao)(kao)古學(xue)系(xi)是(shi)我(wo)國(guo)(guo)高等(deng)院校中(zhong)成(cheng)立的第(di)一個考(kao)(kao)古學(xue)系(xi),設有(you)教育(yu)部全國(guo)(guo)人文社會(hui)科(ke)學(xue)重(zhong)點研(yan)究基地“中(zhong)國(guo)(guo)考(kao)(kao)古學(xue)研(yan)究中(zhong)心”,承擔(dan)了“九(jiu)五”國(guo)(guo)家科(ke)技(ji)(ji)攻(gong)關重(zhong)大(da)項目“夏商(shang)周斷代工(gong)程(cheng)”以及“十五”國(guo)(guo)家科(ke)技(ji)(ji)攻(gong)關重(zhong)大(da)計劃“中(zhong)華(hua)文明探源工(gong)程(cheng)預(yu)研(yan)究”項目的測年工(gong)作。北大(da)考(kao)(kao)古學(xue)系(xi)在(zai)我(wo)國(guo)(guo)考(kao)(kao)古學(xue)界中(zhong)處于(yu)絕對的領先地位,在(zai)第(di)三和第(di)四學(xue)科(ke)評估都獲得了A+級。
西北大(da)學(xue)(xue)(xue)(xue)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xue)研究起始于1938年西北聯合大(da)學(xue)(xue)(xue)(xue)歷史學(xue)(xue)(xue)(xue)系(xi)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xue)組(zu)對(dui)張(zhang)騫墓(mu)的調查(cha)發掘。 西北大(da)學(xue)(xue)(xue)(xue)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xue)科(ke)在國內較早形成了“三(san)位(wei)一體(ti)”的學(xue)(xue)(xue)(xue)科(ke)體(ti)系(xi),有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xue)一級學(xue)(xue)(xue)(xue)科(ke)博、碩士(shi)學(xue)(xue)(xue)(xue)位(wei)授權點和博士(shi)后科(ke)研流動(dong)站、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shi)學(xue)(xue)(xue)(xue)位(wei)授權點。在教育部學(xue)(xue)(xue)(xue)位(wei)與研究生教育發展(zhan)中(zhong)心(xin)組(zu)織的第四輪學(xue)(xue)(xue)(xue)科(ke)評估(gu)中(zhong),西北大(da)學(xue)(xue)(xue)(xue)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xue)進入A+學(xue)(xue)(xue)(xue)科(ke)序(xu)列。
吉林(lin)大(da)(da)學(xue)(xue)(xue)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科(ke)的(de)教(jiao)(jiao)學(xue)(xue)(xue)科(ke)研(yan)活(huo)動肇(zhao)始于(yu)20世紀50年(nian)(nian)代(dai)中(zhong)期,1972年(nian)(nian)正式設(she)(she)立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專業。2017年(nian)(nian)吉林(lin)大(da)(da)學(xue)(xue)(xue)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科(ke)入(ru)選國家“世界(jie)一流(liu)大(da)(da)學(xue)(xue)(xue)”A類高(gao)校“一流(liu)學(xue)(xue)(xue)科(ke)”建設(she)(she)名單,在教(jiao)(jiao)育部第(di)四(si)輪學(xue)(xue)(xue)科(ke)評(ping)估中(zhong)吉林(lin)大(da)(da)學(xue)(xue)(xue)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科(ke)為A-。2018年(nian)(nian),吉林(lin)大(da)(da)學(xue)(xue)(xue)決(jue)定整合原(yuan)文(wen)學(xue)(xue)(xue)院考(kao)古(gu)(gu)系(xi)、博(bo)物館系(xi)、邊疆考(kao)古(gu)(gu)研(yan)究(jiu)中(zhong)心、古(gu)(gu)籍(ji)研(yan)究(jiu)所成立考(kao)古(gu)(gu)學(xue)(xue)(xue)院。
山(shan)(shan)東(dong)大學(xue)(xue)的(de)(de)考古(gu)學(xue)(xue)科(ke)發端(duan)于上(shang)世(shi)(shi)紀30年(nian)代,現隸屬于歷史文化學(xue)(xue)院(yuan)(yuan)。學(xue)(xue)院(yuan)(yuan)擁有(you)歷史學(xue)(xue)門類(lei)的(de)(de)考古(gu)學(xue)(xue)、中(zhong)國史、世(shi)(shi)界(jie)史3個一級學(xue)(xue)科(ke)和(he)管(guan)理學(xue)(xue)門類(lei)的(de)(de)檔(dang)案學(xue)(xue)、文化產業管(guan)理2個二級學(xue)(xue)科(ke)。在教(jiao)育部(bu)第(di)(di)三輪(lun)、第(di)(di)四輪(lun)學(xue)(xue)科(ke)評估中(zhong),山(shan)(shan)東(dong)大學(xue)(xue)考古(gu)學(xue)(xue)、歷史學(xue)(xue)、世(shi)(shi)界(jie)史均位列前茅。2016年(nian),考古(gu)與歷史學(xue)(xue)科(ke)被(bei)列入山(shan)(shan)東(dong)大學(xue)(xue)“學(xue)(xue)科(ke)高峰(feng)計劃”首(shou)批重點學(xue)(xue)科(ke)名單。
歷史(shi)(shi)學(xue),是個靜態(tai)(tai)時間中的(de)動態(tai)(tai)空(kong)間概(gai)念。歷史(shi)(shi)學(xue)是以人(ren)類(lei)歷史(shi)(shi)為(wei)研究對象的(de)學(xue)科,也叫史(shi)(shi)學(xue),是人(ren)類(lei)對自(zi)己的(de)歷史(shi)(shi)材料進行(xing)篩選和組合(he)的(de)知識形式。歷史(shi)(shi)學(xue)是由歷史(shi)(shi)、科學(xue)、哲(zhe)學(xue)、人(ren)性學(xue)及其時間空(kong)間五部分有機組合(he)而(er)成。
北京(jing)大學歷史學系(xi)擁(yong)有2個國(guo)家重點學科,1個教(jiao)育(yu)部人文社會(hui)科學重點研究(jiu)基地,1個國(guo)家基礎科學研究(jiu)與教(jiao)學人才培(pei)養(yang)基地,1個歷史學博士后(hou)流動站(zhan)。在第四輪學科評(ping)估(gu)中,其中國(guo)史和世界史一級學科分別獲評(ping)A和A+。
北(bei)師大歷史學(xue)院是國內歷史教(jiao)學(xue)和(he)科研的重(zhong)要基(ji)(ji)地,1994年設為國家首批人(ren)文社會科基(ji)(ji)礎學(xue)科人(ren)才培(pei)養和(he)科學(xue)研究基(ji)(ji)地,2001年被評(ping)為全國優(you)秀(xiu)基(ji)(ji)地。北(bei)京師范大學(xue)在教(jiao)育(yu)部第4輪學(xue)科評(ping)估中,中國史獲評(ping)A+,世界(jie)史獲評(ping)B+。
復旦大學(xue)(xue)歷史(shi)(shi)學(xue)(xue)系1925年(nian)正式(shi)設立,擁有(you)中(zhong)國史(shi)(shi)和世界史(shi)(shi)2個一級學(xue)(xue)科(ke)(ke)(ke)。2017年(nian),在教育部第四輪學(xue)(xue)科(ke)(ke)(ke)評估中(zhong),中(zhong)國史(shi)(shi)學(xue)(xue)科(ke)(ke)(ke)被評為A+,世界史(shi)(shi)學(xue)(xue)科(ke)(ke)(ke)被評為B+。2018年(nian),中(zhong)國史(shi)(shi)學(xue)(xue)科(ke)(ke)(ke)入選上海市(shi)高峰(feng)學(xue)(xue)科(ke)(ke)(ke)建(jian)設計劃。
南(nan)開大學歷史(shi)學院1986年(nian)國(guo)家重(zhong)點學科(ke)評選(xuan)中(zhong)(zhong),中(zhong)(zhong)國(guo)古(gu)代史(shi)、中(zhong)(zhong)國(guo)近現代史(shi)和(he)地(di)區國(guo)別(bie)史(shi)三個二級學科(ke)入選(xuan),2007年(nian),歷史(shi)學入選(xuan)國(guo)家一級重(zhong)點學科(ke)。教育部第四次學科(ke)評估中(zhong)(zhong),世界史(shi)和(he)中(zhong)(zhong)國(guo)史(shi)獲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