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比喻行動和目的(de)正好相反(fan)。
成語(yu)出自(zi)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以廣地(di)尊名,王(wang)之動(dong)愈(yu)數,而離王(wang)愈(yu)遠耳(er),猶(you)至楚而北行(xing)。”
南轅北轍(che),賓語(yu)、定語(yu);含貶義。
近義詞:背(bei)道而(er)馳、南(nan)山(shan)有鳥(niao)、天(tian)(tian)(tian)南(nan)地(di)北(bei)、相背(bei)而(er)行(xing)、救經引足、以火去蛾、北(bei)轍(che)南(nan)轅、戴盆望天(tian)(tian)(tian)、分(fen)道揚鑣、抱(bao)薪救火、舉措失當(dang)、舍(she)本逐末(mo)、掘地(di)尋(xun)天(tian)(tian)(tian)。
反義詞:瞻予馬首、馬首是(shi)瞻、異途(tu)(tu)同(tong)歸、殊途(tu)(tu)同(tong)歸。
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wei)安厘王聽了這一席(xi)話(hua),深(shen)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xin)停止伐趙(zhao)。以上史事(shi),形成(cheng)成(cheng)語“北(bei)轅適楚”,后來在流傳過程中(zhong),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bei)轍(che)”,并引申(shen)出(chu)另一個成(cheng)語“背道而(er)馳”,意義和“南轅北(bei)轍(che)”相同。
寓意是:在做一件(jian)事之前(qian)首(shou)先要看(kan)準(zhun)方向(xiang),才(cai)能充分(fen)發揮自己的(de)優勢達到所想(xiang)去的(de)目的(de)地(di);相反(fan)如果方向(xiang)走錯了,那么離自己最初所想(xiang)的(de)方向(xiang)便會越來越遠(yuan)。”
南轅北轍的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