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wen)(wen)(wen)化(hua)(hua)(hua)遺(yi)產(chan)是(shi)歷(li)史(shi)留給(gei)人類的財(cai)富。從存(cun)在形(xing)態上(shang)分為物(wu)質文(wen)(wen)(wen)化(hua)(hua)(hua)遺(yi)產(chan)(有形(xing)文(wen)(wen)(wen)化(hua)(hua)(hua)遺(yi)產(chan))和(he)非(fei)物(wu)質文(wen)(wen)(wen)化(hua)(hua)(hua)遺(yi)產(chan)(無形(xing)文(wen)(wen)(wen)化(hua)(hua)(hua)遺(yi)產(chan))。文(wen)(wen)(wen)化(hua)(hua)(hua)遺(yi)產(chan)是(shi)具有歷(li)史(shi)、藝術(shu)和(he)科學價值(zhi)的文(wen)(wen)(wen)物(wu);非(fei)物(wu)質文(wen)(wen)(wen)化(hua)(hua)(hua)遺(yi)產(chan)是(shi)指各種以非(fei)物(wu)質形(xing)態存(cun)在的、與群(qun)眾生(sheng)活(huo)密切(qie)相(xiang)關且世代相(xiang)承的傳統文(wen)(wen)(wen)化(hua)(hua)(hua)。
根據聯(lian)合國教科文(wen)(wen)組織的《保護非物(wu)質(zhi)(zhi)文(wen)(wen)化(hua)遺(yi)產(chan)公(gong)約(yue)(yue)》定義,非物(wu)質(zhi)(zhi)文(wen)(wen)化(hua)遺(yi)產(chan)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wei)個人所(suo)視為(wei)其文(wen)(wen)化(hua)遺(yi)產(chan)的各種實踐、表(biao)演(yan)、表(biao)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ji)能及其有關(guan)的工具、實物(wu)、工藝品和文(wen)(wen)化(hua)場所(suo)。公(gong)約(yue)(yue)所(suo)定義的“非物(wu)質(zhi)(zhi)文(wen)(wen)化(hua)遺(yi)產(chan)”包(bao)括以下方面:
根據《中華人民(min)共(gong)和國非物質(zhi)文(wen)化(hua)遺(yi)產法》規定:非物質(zhi)文(wen)化(hua)遺(yi)產是指各族(zu)人民(min)世代(dai)相傳并視為其文(wen)化(hua)遺(yi)產組成部分的(de)各種傳統文(wen)化(hua)表現形(xing)式(shi),以及與傳統文(wen)化(hua)表現形(xing)式(shi)相關的(de)實物和場所(suo)。包括(kuo):
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min)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you)關規定(ding)。
根據《國家級(ji)非(fei)(fei)物質文化遺(yi)產代(dai)表(biao)作(zuo)申報(bao)評定暫(zan)行辦法》相(xiang)關規定,國家級(ji)非(fei)(fei)物質文化遺(yi)產代(dai)表(biao)作(zuo)的申報(bao)評定工作(zuo)由(you)非(fei)(fei)物質文化遺(yi)產保護工作(zuo)部(bu)(bu)際(ji)聯席會(hui)(hui)議(以下簡稱部(bu)(bu)際(ji)聯席會(hui)(hui)議)辦公室(shi)具體實施。部(bu)(bu)際(ji)聯席會(hui)(hui)議辦公室(shi)要與各有(you)關部(bu)(bu)門(men)、單位(wei)和社會(hui)(hui)組織相(xiang)互配合、協(xie)調工作(zuo)。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shen)報項目,應是具有(you)杰出價(jia)值的民間(jian)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jian);或在(zai)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you)典型意義;或在(zai)歷史、藝(yi)術、民族學(xue)(xue)、民俗學(xue)(xue)、社(she)會學(xue)(xue)、人類(lei)學(xue)(xue)、語言學(xue)(xue)及文學(xue)(xue)等方面(mian)具有(you)重(zhong)要價(jia)值。
《中華(hua)人民(min)(min)共(gong)(gong)和(he)(he)國非物質(zhi)文化(hua)遺產法》是為了繼承和(he)(he)弘揚中華(hua)民(min)(min)族優秀(xiu)傳統文化(hua),促進社會(hui)主義(yi)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zhi)文化(hua)遺產保護、保存工作而制定。由(you)中華(hua)人民(min)(min)共(gong)(gong)和(he)(he)國第(di)十一屆全國人民(min)(min)代表大會(hui)常務委員會(hui)第(di)十九(jiu)次會(hui)議于2011年2月25日通(tong)過公(gong)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xing)。
根(gen)據《中(zhong)華(hua)人民(min)共和(he)國(guo)(guo)非(fei)(fei)物(wu)(wu)質(zhi)文(wen)(wen)化(hua)遺產(chan)(chan)(chan)(chan)法》和(he)國(guo)(guo)務院(yuan)辦(ban)公廳《關(guan)于加強我國(guo)(guo)非(fei)(fei)物(wu)(wu)質(zhi)文(wen)(wen)化(hua)遺產(chan)(chan)(chan)(chan)保護(hu)(hu)(hu)工作的(de)意(yi)見》精神(shen),文(wen)(wen)化(hua)部開展了國(guo)(guo)家級非(fei)(fei)物(wu)(wu)質(zhi)文(wen)(wen)化(hua)遺產(chan)(chan)(chan)(chan)生(sheng)(sheng)(sheng)(sheng)產(chan)(chan)(chan)(chan)性(xing)(xing)保護(hu)(hu)(hu)示范基地(di)建設(she)工作。國(guo)(guo)家級非(fei)(fei)物(wu)(wu)質(zhi)文(wen)(wen)化(hua)遺產(chan)(chan)(chan)(chan)生(sheng)(sheng)(sheng)(sheng)產(chan)(chan)(chan)(chan)性(xing)(xing)保護(hu)(hu)(hu)示范基地(di),指(zhi)在通過生(sheng)(sheng)(sheng)(sheng)產(chan)(chan)(chan)(chan)、流通、銷售等(deng)方式,將非(fei)(fei)物(wu)(wu)質(zhi)文(wen)(wen)化(hua)遺產(chan)(chan)(chan)(chan)及其(qi)資源轉(zhuan)化(hua)為生(sheng)(sheng)(sheng)(sheng)產(chan)(chan)(chan)(chan)力和(he)產(chan)(chan)(chan)(chan)品,產(chan)(chan)(chan)(chan)生(sheng)(sheng)(sheng)(sheng)經(jing)濟效益,并促進相關(guan)產(chan)(chan)(chan)(chan)業發展,使非(fei)(fei)物(wu)(wu)質(zhi)文(wen)(wen)化(hua)遺產(chan)(chan)(chan)(chan)在生(sheng)(sheng)(sheng)(sheng)產(chan)(chan)(chan)(chan)實(shi)(shi)踐中(zhong)得到積極保護(hu)(hu)(hu),實(shi)(shi)現非(fei)(fei)物(wu)(wu)質(zhi)文(wen)(wen)化(hua)遺產(chan)(chan)(chan)(chan)保護(hu)(hu)(hu)與經(jing)濟社會協調(diao)發展的(de)良(liang)性(xing)(xing)互動。
序號 | 基地名 | 項目類型 | 項目名稱 | 批次 |
1 | 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 | 傳統技藝 | 景泰藍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2 | 北京市內聯升鞋業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3 | 北京市榮寶齋 | 傳統技藝 | 木版水印技藝、裝裱修復技藝 | 第一批 |
4 | 河北省衡水習三內畫藝術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衡水內畫 | 第一批 |
5 | 河北省曲陽宏州石業集團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曲陽石雕 | 第一批 |
6 | 山西老陳醋集團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老陳醋釀制技藝(美和居老陳醋釀制技藝) | 第一批 |
7 | 江蘇省揚州玉器廠 | 傳統美術 | 揚州玉雕 | 第一批 |
8 | 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 | 傳統技藝 |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9 | 江蘇省南京云錦研究所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 第一批 |
10 | 浙江省東陽市陸光正創作室 | 傳統美術 | 東陽木雕 | 第一批 |
11 | 浙江省青田縣二輕工業總公司 | 傳統美術 | 青田石雕 | 第一批 |
12 | 安徽省績溪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徽墨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13 | 中國宣紙集團 | 傳統技藝 | 宣紙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14 | 福建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 | 傳統美術 | 壽山石雕 | 第一批 |
15 | 江西省景德鎮佳洋陶瓷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第一批 |
16 | 江西省景德鎮古窯瓷廠 | 傳統技藝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第一批 |
17 | 江西省含珠實業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鉛山連四紙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18 | 山東省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 | 傳統醫藥 | 中醫傳統制劑方法(東阿阿膠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19 | 河南省禹州市楊志鈞窯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鈞瓷燒制技藝 | 第一批 |
20 | 河南省禹州市星航鈞窯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鈞瓷燒制技藝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維吾爾族樂器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21 | 湖南省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河村土家織錦技藝傳習所 | 傳統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第一批 |
22 | 湖南省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侗錦織造技藝 | 第一批 |
23 | 廣東省潮州市藝葩木雕廠 | 傳統美術 | 潮州木雕 | 第一批 |
24 | 廣東省佛山市新石灣美術陶瓷廠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第一批 |
25 |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壯錦廠 | 傳統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第一批 |
26 | 四川省成都蜀錦織繡有限責任公司 | 傳統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第一批 |
27 | 四川省綿竹年畫社 | 傳統美術 | 綿竹木版年畫 | 第一批 |
28 | 四川省雅安市友誼茶業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黑茶制作技藝(南路邊茶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29 | 貴州省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 | 傳統技藝 | 皮紙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30 |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貝山陶莊文化產業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 | 第一批 |
31 | 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困鹿山貢技茶場 | 傳統技藝 | 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32 | 西藏自治區江孜地毯廠 | 傳統技藝 | 藏族卡墊織造技藝 | 第一批 |
33 | 西藏自治區藏藥廠 | 傳統醫藥 | 藏醫藥(藏藥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藝) | 第一批 |
34 | 陜西省鳳翔新明民俗文化傳承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泥塑(鳳翔泥塑) | 第一批 |
35 | 陜西省西安大唐西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民間繡活(西秦刺繡) | 第一批 |
36 | 甘肅省環縣道情皮影保護中心(皮影雕刻) | 傳統美術 | 皮影戲(環縣道情皮影戲) | 第一批 |
37 | 甘肅省慶陽祁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慶陽香包繡制 | 第一批 |
38 | 青海黃南州熱貢畫院 | 傳統美術 | 熱貢藝術 | 第一批 |
39 | 青海省互助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土族盤繡 | 第一批 |
40 | 青海省海湖藏毯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第一批 |
41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附縣吾庫薩克鄉熱合曼·阿布都拉傳習所 | 傳統技藝 | 民族樂器制作技藝(維吾爾族樂器制作技藝) | 第一批 |
42 |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傳統醫藥 |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傳統中藥材炮制技藝) | 第二批 |
43 | 天津楊柳青畫社 | 傳統美術 | 楊柳青木版年畫 | 第二批 |
44 | 峰峰礦區大家陶藝有限責任公司 | 傳統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第二批 |
45 | 衡水一壺齋工藝品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衡水內畫 | 第二批 |
46 | 大廠回族自治縣良盛達花絲鑲嵌特藝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花絲鑲嵌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47 | 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 | 傳統醫藥 | 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龜齡集傳統制作技藝、定坤丹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48 | 稷山趙氏四味坊傳統面點傳習中心 | 傳統技藝 | 傳統面食制作技藝(稷山傳統面點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49 | 阿拉善左旗恒瑞翔地毯有限責任公司 | 傳統技藝 | 地毯織造技藝(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 | 第二批 |
50 | 阜新市細河區玨藝軒瑪瑙素活制品廠 | 傳統美術 | 阜新瑪瑙雕 | 第二批 |
51 | 吉林延吉市民族樂器研究所 | 傳統技藝 | 民族樂器制作技藝(朝鮮族民族樂器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52 | 哈爾濱市群力新區文化產業發展中心 | 傳統美術 | 剪紙(方正剪紙) | 第二批 |
53 | 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毛筆制作技藝(周虎臣毛筆制作技藝)、徽墨制作技藝(曹素功墨錠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54 | 上海朵云軒藝術發展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木版水印技藝 | 第二批 |
55 | 蘇州鎮湖刺繡藝術館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蘇繡 | 第二批 |
56 | 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 | 傳統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第二批 |
57 | 杭州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制扇技藝(王星記扇) | 第二批 |
58 | 湖州市善璉湖筆廠 | 傳統技藝 | 湖筆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59 | 金星銅集團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銅雕技藝 | 第二批 |
60 | 黃山徽州竹藝軒雕刻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徽州三雕 | 第二批 |
61 | 福建省德化縣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 | 傳統技藝 | 德化瓷燒制技藝 | 第二批 |
62 | 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第二批 |
63 | 莆田市善藝李氏工藝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木雕(莆田木雕) | 第二批 |
64 | 江西婺源朱子實業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歙硯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65 | 鄄城縣魯錦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 | 傳統技藝 | 魯錦織造技藝 | 第二批 |
66 | 濰坊楊家埠民俗藝術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傳統美術 | 風箏制作技藝(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 | 第二批 |
67 | 河南洛陽九朝文物復制品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唐三彩燒制技藝 | 第二批 |
68 | 開封市素花宋繡工藝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汴繡 | 第二批 |
69 | 汝州市朱文立汝瓷藝術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汝瓷燒制技藝 | 第二批 |
70 | 武漢高龍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木雕(武漢木雕船模) | 第二批 |
71 | 孝感天仙雕花剪紙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剪紙(孝感雕花剪紙) | 第二批 |
72 | 夏氏丹藥制作基地(夏大中) | 傳統醫藥 | 中醫傳統制劑方法(夏氏丹藥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73 | 荊州市唯楚木藝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漆器髹飾技藝(楚式漆器髹飾技藝) | 第二批 |
74 | 黃梅巾幗挑花工藝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挑花(黃梅挑花) | 第二批 |
75 |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 | 傳統美術 | 湘繡 | 第二批 |
76 | 醴陵陳揚龍釉下五彩瓷藝術中心 | 傳統技藝 | 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 | 第二批 |
77 | 潮州市潮繡研究所 | 傳統美術 | 粵繡(潮繡) | 第二批 |
78 | 肇慶市端州區華興端硯廠 | 傳統技藝 | 端硯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79 | 海南合田旅業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 第二批 |
80 | 海南錦繡織貝實業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 第二批 |
81 | 廣西欽州坭興陶藝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陶器燒制技藝(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 | 第二批 |
82 | 重慶市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豆豉釀制技藝(永川豆豉釀制技藝) | 第二批 |
83 | 康定大吉香巴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藏族唐卡(噶瑪嘎孜畫派) | 第二批 |
84 | 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藝廠 | 傳統技藝 | 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 第二批 |
85 | 四川省青神縣云華竹旅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竹編(青神竹編) | 第二批 |
86 | 臺江芳佤銀飾刺繡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苗繡 | 第二批 |
87 | 貴州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第二批 |
88 | 劍川縣興藝古典木雕家具廠 | 傳統美術 | 木雕(劍川木雕) | 第二批 |
89 | 大理市周城璞真綜藝染坊 | 傳統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第二批 |
90 | 拉薩市城關區古藝建筑美術公司 | 傳統技藝 | 藏族礦植物顏料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91 | 西藏唐卡畫院 | 傳統美術 | 藏族唐卡(勉薩畫派) | 第二批 |
92 | 金訶藏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傳統醫藥 | 藏醫藥(七十味珍珠丸賽太炮制技藝) | 第二批 |
93 | 囊謙藏族民間黑陶工藝有限責任公司 | 傳統技藝 | 陶器燒制技藝(藏族黑陶燒制技藝) | 第二批 |
94 | 夏河縣拉撲楞摩尼寶藏族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 第二批 |
95 | 寧夏隆德楊氏彩塑文物藝術有限公司 | 傳統美術 | 泥塑(楊氏家庭泥塑) | 第二批 |
96 | 和田托提瓦柯桑皮紙國家貿易有限公司 | 傳統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 | 第二批 |
97 | 洛浦縣時代地毯廠 | 傳統技藝 | 地毯織造技藝(維吾爾族地毯織造技藝) | 第二批 |
98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六師紅旗農場 | 傳統美術 | 哈薩克氈繡和布繡 | 第二批 |
國家(jia)級(ji)文(wen)(wen)化(hua)(hua)生(sheng)態(tai)保護區是指(zhi)以保護非物質(zhi)文(wen)(wen)化(hua)(hua)遺產為(wei)核心,對歷史文(wen)(wen)化(hua)(hua)積淀豐(feng)厚、存續狀態(tai)良(liang)好,具有(you)重要價值(zhi)和鮮明特色(se)的(de)文(wen)(wen)化(hua)(hua)形態(tai)進行整體性保護,并(bing)經文(wen)(wen)化(hua)(hua)和旅游(you)部同意設立的(de)特定(ding)區域。截(jie)止至2020年6月(yue),我國共有(you)24家(jia)生(sheng)態(tai)保護實(shi)驗區。
名稱 | 地區 | 批復時間 |
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福建省 | 2010年5月 |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安徽省、江西省 | 2008年1月 |
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青海省 | 2008年8月 |
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四川省、陜西省 | 2008年11月 |
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 | 廣東省 | 2010年5月 |
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湖南省 | 2010年5月 |
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 | 浙江省 | 2010年6月 |
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山西省 | 2010年6月 |
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山東省 | 2010年11月 |
迪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云南省 | 2010年 |
大理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 | 云南省 | 2011年1月 |
陜北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 | 陜西省 | 2012年5月 |
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2012年11月 |
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貴州省 | 2012年12月 |
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 | 江西省 | 2013年1月 |
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 | 青海省 | 2014年8月 |
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湖北省 | 2014年8月 |
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重慶市 | 2014年8月 |
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 | 福建省 | 2017年1月 |
說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實驗區 | 河南省 | 2017年1月 |
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 | 青海省 | 2017年2月 |
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實驗區 | 山東省 | 2019年12月 |
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河南省 | 2020年6月 |
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 江西省 | 2020年6月 |
中國(guo)成都(dou)國(guo)際非物質文(wen)(wen)(wen)化遺(yi)(yi)產節是(shi)國(guo)務院正(zheng)式批準的(de)國(guo)家級國(guo)際性文(wen)(wen)(wen)化節會(hui)(hui)活動品牌,是(shi)國(guo)際社會(hui)(hui)首個以推動人類(lei)非物質文(wen)(wen)(wen)化遺(yi)(yi)產保護(hu)事業為(wei)宗旨的(de)大型文(wen)(wen)(wen)化節會(hui)(hui)活動。“非遺(yi)(yi)節”定點(dian)四川(chuan)省成都(dou)市(shi),首屆于2007年(nian)(nian)5月23日(ri)至6月10日(ri)舉(ju)行(xing),每(mei)兩(liang)年(nian)(nian)舉(ju)辦一屆,從(cong)第(di)二(er)屆開始,“非遺(yi)(yi)節”在每(mei)年(nian)(nian)6月的(de)第(di)二(er)周的(de)星期(qi)(qi)一開幕(mu),星期(qi)(qi)日(ri)閉幕(mu)(每(mei)年(nian)(nian)6月第(di)二(er)周的(de)星期(qi)(qi)六是(shi)全(quan)國(guo)法(fa)定的(de)“文(wen)(wen)(wen)化遺(yi)(yi)產日(ri)”)。
非物質文(wen)化(hua)遺(yi)(yi)(yi)產(chan)節(jie)主要(yao)內(nei)容包括(kuo):舉(ju)辦(ban)具(ju)有互動(dong)性(xing)、參與性(xing)的國(guo)(guo)(guo)際原生態民(min)歌、民(min)樂(le)、民(min)間(jian)舞蹈和(he)民(min)間(jian)絕技(ji)、絕活(huo)以及特(te)色(se)文(wen)化(hua)展(zhan)(zhan)演(yan)(yan)(yan)活(huo)動(dong);開展(zhan)(zhan)國(guo)(guo)(guo)際民(min)間(jian)民(min)俗(su)文(wen)化(hua)巡演(yan)(yan)(yan);舉(ju)辦(ban)“中(zhong)(zhong)國(guo)(guo)(guo)成都國(guo)(guo)(guo)際非物質文(wen)化(hua)遺(yi)(yi)(yi)產(chan)論壇(tan)”;開展(zhan)(zhan)首(shou)(shou)屆(jie)“中(zhong)(zhong)國(guo)(guo)(guo)成都國(guo)(guo)(guo)際非物質文(wen)化(hua)遺(yi)(yi)(yi)產(chan)節(jie)”舞臺精品會演(yan)(yan)(yan)活(huo)動(dong);舉(ju)辦(ban)首(shou)(shou)屆(jie)“中(zhong)(zhong)國(guo)(guo)(guo)成都國(guo)(guo)(guo)際非物質文(wen)化(hua)遺(yi)(yi)(yi)產(chan)節(jie)”大觀園活(huo)動(dong);集中(zhong)(zhong)展(zhan)(zhan)示(shi)民(min)間(jian)文(wen)學、美(mei)術、手工技(ji)藝等非物質文(wen)化(hua)遺(yi)(yi)(yi)產(chan)項目。
另外在成都的成都非物質文化遺(yi)產(chan)公園(yuan)(yuan)是全球首個“非遺(yi)”主題園(yuan)(yuan)區(qu),又稱兩河森林公園(yuan)(yuan),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yi)產(chan)項目得到有效(xiao)的保(bao)護(hu)和傳承,可縱覽國內外上(shang)千項非遺(yi)項目。
《國(guo)家(jia)級(ji)非物(wu)(wu)質文(wen)化(hua)(hua)遺(yi)產(chan)項(xiang)目(mu)(mu)代(dai)(dai)表性傳承(cheng)人認(ren)定與管(guan)理暫行(xing)辦法》規定,認(ren)定國(guo)家(jia)級(ji)非物(wu)(wu)質文(wen)化(hua)(hua)遺(yi)產(chan)項(xiang)目(mu)(mu)代(dai)(dai)表性傳承(cheng)人,應當堅(jian)持公(gong)(gong)開、公(gong)(gong)平、公(gong)(gong)正的原則,嚴格履行(xing)申報、審(shen)核、評審(shen)、公(gong)(gong)示(shi)、審(shen)批(pi)等(deng)程序。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國(guo)家(jia)文(wen)化(hua)(hua)主(zhu)管(guan)部門先后命(ming)名了五批(pi)國(guo)家(jia)級(ji)非物(wu)(wu)質文(wen)化(hua)(hua)遺(yi)產(chan)代(dai)(dai)表性項(xiang)目(mu)(mu)代(dai)(dai)表性傳承(cheng)人。
《國家級非物質(zhi)文化(hua)遺產(chan)項目代(dai)(dai)表性傳承人認定與(yu)管理(li)暫行辦法(fa)》規定,公民提出國家級非物質(zhi)文化(hua)遺產(chan)項目代(dai)(dai)表性傳承人申請(qing)的,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以上(shang)文化(hua)行政部門提供(gong)以下材料:
TIPS:國(guo)家(jia)級(ji)(ji)非物質(zhi)文化遺產項(xiang)(xiang)(xiang)目(mu)保護單(dan)(dan)位(wei)可以(yi)向所在(zai)地縣級(ji)(ji)以(yi)上文化行(xing)(xing)(xing)政部(bu)門(men)(men)推(tui)(tui)(tui)薦(jian)該項(xiang)(xiang)(xiang)目(mu)代表性傳承(cheng)人(ren),但應當征得被(bei)推(tui)(tui)(tui)薦(jian)人(ren)的(de)同意,推(tui)(tui)(tui)薦(jian)材料(liao)應當包括以(yi)上各項(xiang)(xiang)(xiang)內容。項(xiang)(xiang)(xiang)目(mu)保護單(dan)(dan)位(wei)屬省級(ji)(ji)行(xing)(xing)(xing)政部(bu)門(men)(men)直(zhi)屬單(dan)(dan)位(wei)的(de),可以(yi)將(jiang)推(tui)(tui)(tui)薦(jian)材料(liao)直(zhi)接(jie)報送省級(ji)(ji)文化行(xing)(xing)(xing)政部(bu)門(men)(men);項(xiang)(xiang)(xiang)目(mu)保護單(dan)(dan)位(wei)屬中央各部(bu)門(men)(men)直(zhi)屬單(dan)(dan)位(wei)的(de),可以(yi)將(jiang)推(tui)(tui)(tui)薦(jian)材料(liao)直(zhi)接(jie)報送國(guo)務院(yuan)文化行(xing)(xing)(xing)政部(bu)門(men)(men)。
(一)掌握并(bing)承續某項(xiang)國(guo)家級非物(wu)質文化遺產;
(二)在一定區(qu)域或領域內被公認為具(ju)有代表性和(he)影響力;
(三(san))積極開展傳(chuan)承活動(dong),培(pei)養后繼人才(cai)。
TIPS:從事(shi)非(fei)物(wu)質文化(hua)遺產(chan)資(zi)料收集(ji)、整(zheng)理(li)和研究(jiu)的人員不得(de)認定為(wei)國家級非(fei)物(wu)質文化(hua)遺產(chan)項目代表性傳(chuan)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