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明成化三年(1467年)冬,興寧知縣秦宏奏報朝廷核準重建縣城,改土垣為磚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長626丈、雉堞903個,環城掘濠,深0.7丈、寬2丈。嘉靖四年(1525年),加建四個城門樓,并更名東門為平遠門,西門為阜成門,南門為迎薰門,北門為拱辰門。建國初期,城門、城墻仍保存完整,1958年后,城濠逐步填埋,現大部分墻基仍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城墻上開始有單位和居民興建廠房和住宅。現南門(迎薰門)保留最為完整,北門仍保存內門,東門和西門在文革時期被拆除。從現有保存可以看出,古城墻建筑材料底部是窯制青磚,頂部為夯土墻,厚實堅固,雖歷經五百多個春秋,磚塊上“城磚”兩字依然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