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大蒜,河(he)南省漯河(he)市臨潁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biao)志。
臨(lin)潁(ying)縣地處(chu)黃淮平原,土壤(rang)耕作性能好,肥力較高,溫熱(re)條件適宜種植大蒜(suan)。臨(lin)潁(ying)大蒜(suan)在當地已有千(qian)余年的(de)栽(zai)培(pei)歷史,其品質獨特、皮白瓣(ban)勻(yun)、肉質細嫩、色味俱佳,尤(you)以(yi)蒜(suan)香濃(nong)郁、辛辣芳香、搗汁不懈(xie)、久放不餿(sou)等特點著稱。
2018年2月12日(ri),原中華(hua)人民(min)共和國農(nong)業(ye)部正(zheng)式批準(zhun)對“臨潁大蒜”實(shi)施(shi)農(nong)產(chan)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漯(luo)河市(shi)臨潁縣所轄瓦店(dian)鎮(zhen)、陳莊鄉(xiang)、皇帝廟鄉(xiang)、臺陳鎮(zhen)、巨陵鎮(zhen)共(gong)計5個(ge)(ge)鄉(xiang)(鎮(zhen))87個(ge)(ge)行政村(cun)。地理坐標為(wei)東經113°43′~114°09′,北緯33°43′~33°59′。
外在感官特(te)征:臨(lin)潁大蒜品質(zhi)獨特(te)、皮色潔白、瓣(ban)(ban)勻(yun)緊密、頭大瓣(ban)(ban)多、10-14瓣(ban)(ban)、肉(rou)質(zhi)細嫩(nen)、色味俱佳,尤以蒜香濃郁,辣(la)味辛烈(lie)、搗(dao)汁(zhi)不(bu)懈、隔夜不(bu)餿等(deng)特(te)點著稱。新(xin)鮮度:新(xin)鮮、清潔。色澤:具(ju)有(you)本品種(zhong)成熟(shu)時固有(you)的色澤,皮白瓣(ban)(ban)勻(yun)。
品(pin)種(zhong)特有的風味(wei):皮色潔(jie)白、瓣勻緊密、辣味(wei)辛烈(lie)、蒜香濃郁(yu)、爽脆(cui)多汁(zhi)、肉質(zhi)細嫩、搗(dao)汁(zhi)不(bu)(bu)懈、隔夜不(bu)(bu)餿。
內在(zai)品質(zhi)指標:內在(zai)品質(zhi)指標:臨潁大蒜(suan)(suan)蛋白質(zhi)≥6.2g/100g,抗壞(huai)血酸含量(liang)≥6.54mg/100g,氨基酸總量(liang)≥3.9g/100g,蒜(suan)(suan)素含量(liang)≥6.94g/100g。
安(an)全要求:臨潁(ying)大(da)蒜必須達到“農業(ye)部綠色食品標(biao)準(zhun)大(da)蒜”的衛生指標(biao)。有(you)《農產品質量(liang)安(an)全法》第(di)三(san)十三(san)條規定(ding)情形的不得上市(shi)銷售。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臨潁(ying)大蒜種植面(mian)積在200公頃左右徘徊。
1983年以后,臨潁(ying)大蒜種植面(mian)積擴大到4000公(gong)頃。
2004年,臨(lin)潁(ying)大蒜種植面積(ji)已達7333公頃。
2018年(nian),臨潁(ying)縣以臺陳鎮、皇帝廟鄉為中心,種植大蒜(suan)面(mian)積4萬(wan)多畝(mu),種植農(nong)戶4000多戶。
2018年2月12日(ri),原(yuan)中華人民(min)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準對“臨潁大蒜”實施(shi)農產品地理標志登(deng)記保護(hu)。
早(zao)在一千七百多年(nian)前的漢代,臨潁(ying)縣就開(kai)始種植(zhi)大蒜,歷代以來陸續有延植(zhi)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臨潁大蒜只作為一種(zhong)調(diao)味品自食,多種(zhong)在菜園、村邊,面積甚小(xiao)。
20世紀90年代初,臨潁(ying)大蒜被列(lie)入全國名(ming)特優農產品予以開發利用。
2019年4月(yue),為規范種(zhong)植方法(fa)、拓(tuo)寬銷售(shou)渠道,臨潁縣辣椒大蒜商會正(zheng)式成(cheng)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