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nian),考入(ru)南(nan)京地質學(xue)校(現東南(nan)大學(xue))。
1956年,保送(song)進入北京(jing)地(di)質學院(yuan)(現中(zhong)國地(di)質大學)學習。
1960年(nian),從北京地質(zhi)學院(yuan)(現中國(guo)地質(zhi)大學)地質(zhi)系(xi)畢業后留校任教。
1981年(nian) - 1983年(nian),在池際尚的推薦下,前往美國(guo)伯克利(li)加利(li)福尼亞大學擔任(ren)訪(fang)問學者。
1986年(nian) - 1990年(nian),擔任(ren)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
1990年(nian),擔任(ren)中(zhong)國(guo)地質(zhi)大學教(jiao)授。
1993年(nian) - 2000年(nian),擔任中(zhong)國地(di)質(zhi)大(da)學研(yan)究生院(yuan)院(yuan)長(chang)、中(zhong)國地(di)質(zhi)大(da)學(北京)副校長(chang)。
2009年12月,當選為中國(guo)科學院院士。
2010年,擔任東南大(da)學兼職教授。
國家(jia)科技(ji)進步獎一(yi)等獎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首(shou)次(ci)提出計算任意壓力(li)下(xia)巖漿氧逸度(du)(du)的公式、含Fe2O3硅酸鹽熔(rong)體密(mi)度(du)(du)預測模(mo)型(xing)及不同類型(xing)巖漿的P—T—αsio2—fO2關系圖解。
2、長期研究青藏高(gao)原(yuan)(yuan)構(gou)造—巖漿作用,應用“巖石探針”的(de)思路與(yu)方法揭示(shi)印度—亞(ya)洲(zhou)大(da)陸碰(peng)撞時間、青藏高(gao)原(yuan)(yuan)巨(ju)厚(hou)陸殼成因與(yu)增(zeng)厚(hou)機制、深部殼幔物質運移。
3、長(chang)期致力于金沙(sha)江(jiang)—瀾滄江(jiang)—怒(nu)江(jiang)特提斯成礦域(yu)巖漿作用與(yu)成礦關系(xi)的研究,提出(chu)“兩套成礦系(xi)統(tong)、三大控(kong)礦要素”的理論概括及具體找礦方(fang)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