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du)山(shan)海(hai)經(jing)十(shi)三首(shou)》是(shi)晉宋(song)之際(ji)文學家(jia)陶淵明的(de)組詩(shi)(shi)(shi)作品(pin)。首(shou)篇為(wei)(wei)序詩(shi)(shi)(shi),詠隱居耕(geng)讀(du)之樂,后十(shi)二首(shou)從《山(shan)海(hai)經(jing)》《穆天子傳》中(zhong)擷(xie)取題材而(er)寫成。這組詩(shi)(shi)(shi)可看作當時詩(shi)(shi)(shi)人思想狀態的(de)全面映(ying)照,世(shi)間(jian)的(de)傳說、神話、寓言(yan)、史實,通(tong)過其“魔鏡”,或(huo)被(bei)(bei)化(hua)為(wei)(wei)睿智的(de)火花,或(huo)被(bei)(bei)化(hua)為(wei)(wei)哀婉的(de)嘆息,或(huo)被(bei)(bei)化(hua)為(wei)(wei)驚天的(de)怒吼,或(huo)被(bei)(bei)化(hua)為(wei)(wei)由(you)衷的(de)敬佩(pei),或(huo)被(bei)(bei)化(hua)為(wei)(wei)剎那的(de)頓(dun)悟(wu),或(huo)被(bei)(bei)化(hua)為(wei)(wei)玄(xuan)妙的(de)虛幻,或(huo)被(bei)(bei)化(hua)為(wei)(wei)警世(shi)的(de)宣(xuan)言(yan),以抒發詩(shi)(shi)(shi)人的(de)壯志豪情和對現(xian)實不滿的(de)感慨(kai)。全詩(shi)(shi)(shi)主要運用借(jie)古(gu)諷今(jin)手法,文筆自然,意(yi)蘊深廣。
其一
孟夏草木(mu)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tuo),吾亦愛(ai)吾廬。
既耕亦已種(zhong),時(shi)還讀我書。
窮(qiong)巷隔深(shen)轍,頗回故人(ren)車。
歡然酌(zhuo)春酒,摘(zhai)我(wo)園中蔬。
微雨(yu)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liu)觀山海圖。
俯仰終(zhong)宇(yu)宙,不(bu)樂復何如!
其二
玉(yu)臺凌(ling)霞(xia)秀(xiu),王(wang)母怡妙顏(yan)。
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
靈化無窮已,館宇(yu)非一(yi)山。
高酣(han)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其三
迢迢槐(huai)江嶺,是為玄圃丘。
西南望昆墟,光氣難與儔。
亭亭明玕照,洛(luo)洛(luo)清瑤流。
恨不及周(zhou)穆,托(tuo)乘一來(lai)游。
其四
丹木生何許?乃在峚山陽。
黃花復朱實,食之壽命(ming)長(chang)。
白玉凝素液,瑾(jin)瑜發奇光。
豈伊君子寶(bao),見重我軒黃。
其五
翩翩三青鳥,毛色(se)奇可(ke)憐。
朝(chao)為王母使,暮歸三(san)危山。
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
在世(shi)無所(suo)須,惟酒(jiu)與長年。
其六
逍遙蕪皋上,杳然(ran)望扶木(mu)。
洪柯百萬尋,森散復旸谷。
靈人侍丹池,朝(chao)朝(chao)為日(ri)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you)不見燭。
其七
粲粲三珠樹(shu),寄(ji)生赤水陰(yin)。
亭亭凌風桂,八(ba)榦共成林(lin)。
靈(ling)鳳撫云舞,神鸞調(diao)玉音。
雖非世上寶(bao),爰得王母心。
其八
自古(gu)皆有(you)沒(mei),何(he)人(ren)得靈(ling)長?
不死(si)復不老,萬歲(sui)如平(ping)常(chang)。
赤泉給我飲,員丘足我糧。
方與三辰游,壽考豈渠央!
其九
夸父(fu)誕宏志(zhi),乃與日競走。
俱至虞淵下(xia),似(si)若無(wu)勝負。
神力既(ji)殊妙(miao),傾河焉足有!
馀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
其十
精衛(wei)銜微木,將以(yi)填(tian)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zhi)固常(chang)在。
同(tong)物(wu)既無(wu)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欽駓(pi)違帝(di)旨(zhi)。
窫窳強能變,祖江遂獨(du)死。
明(ming)明(ming)上(shang)天鑒,為惡不可履。
長枯固已劇,鵕鶚豈足恃(shi)!
其十二
鴟鴸見城邑,其國有放(fang)士。
念彼懷王世,當時數(shu)來止。
青丘有奇鳥,自言(yan)獨見爾(er);
本(ben)為迷者(zhe)生,不以(yi)喻君子(zi)。
其十三
巖巖顯朝市(shi),帝者(zhe)慎(shen)用才。
何(he)以廢共鯀,重華為之(zhi)來。
仲父獻誠言,姜公乃見猜(cai);
臨沒(mei)告饑渴,當復何(he)及哉(zai)!
關于(yu)這(zhe)(zhe)組(zu)詩的創作背景學(xue)界尚有爭議。逯(lu)欽立認(ren)為(wei)這(zhe)(zhe)組(zu)詩大(da)約(yue)作于(yu)晉安帝義熙三年(nian)(407)或四年(nian)(408),陶(tao)淵明處于(yu)歸(gui)園(yuan)田居前(qian)期,耕種之(zhi)余便以琴書(shu)自娛(yu)。這(zhe)(zhe)期間他讀了《山海經》及另(ling)一些神話、歷史(shi)書(shu)如《穆天子傳》之(zhi)類(lei),有感而(er)作這(zhe)(zhe)十(shi)三首詩。而(er)鄧小軍認(ren)為(wei)這(zhe)(zhe)組(zu)詩當系作于(yu)劉(liu)裕篡(cuan)晉之(zhi)后,孟二冬則(ze)說這(zhe)(zhe)組(zu)詩大(da)約(yue)作于(yu)宋武帝永初三年(nian)(422),陶(tao)淵明五十(shi)八(ba)歲。
陶淵明(ming)(365—427),東晉詩(shi)人(ren)、辭賦家、散文家。一名(ming)潛,字元亮(liang),私(si)謚靖(jing)節。潯陽柴桑(治今(jin)江(jiang)西九江(jiang))人(ren)。《晉書(shu)》《宋書(shu)》均謂其為(wei)系陶侃(kan)曾孫(sun)。曾任江(jiang)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后去職歸隱(yin),絕意仕(shi)途。長于詩(shi)文辭賦。詩(shi)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nong)村生活的(de)(de)(de)情景(jing),其中往往隱(yin)寓(yu)著對污濁官場的(de)(de)(de)厭惡(e)和不愿(yuan)同流(liu)合(he)污的(de)(de)(de)精(jing)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de)(de)(de)向往;也(ye)每寫及對人(ren)生短暫的(de)(de)(de)焦慮和順(shun)應自然(ran)、樂(le)天(tian)安命的(de)(de)(de)人(ren)生觀(guan)念,有(you)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shu)特色兼(jian)有(you)平淡(dan)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ran),而又(you)頗(po)為(wei)精(jing)練,具有(you)獨特風格。有(you)《陶淵明(ming)集》。
《讀(du)山海(hai)經十三首(shou)(shou)》為一組聯章詩,寫讀(du)《山海(hai)經》和(he)《穆(mu)天子(zi)傳》時的奇思異想及對人生和(he)政治的感(gan)慨。第一首(shou)(shou)詠(yong)(yong)隱居耕(geng)讀(du)之樂,第二(er)首(shou)(shou)至第十二(er)首(shou)(shou)詠(yong)(yong)《山海(hai)經》《穆(mu)天子(zi)傳》所(suo)記神異事物,末首(shou)(shou)則詠(yong)(yong)齊桓(huan)公不聽(ting)管仲遺言,任用佞臣,貽(yi)害己身的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