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sheng)于戈(ge)壁灘及荒山上,分布新疆。
本品呈(cheng)不規(gui)則的(de)塊狀(zhuang)和脂膏狀(zhuang)。顏色(se)(se)(se)深淺不一(yi),表面(mian)蠟黃色(se)(se)(se)至棕黃色(se)(se)(se)。塊狀(zhuang)者體輕,質地似蠟,斷面(mian)稍有孔隙;新鮮切(qie)面(mian)顏色(se)(se)(se)較淺,放置后色(se)(se)(se)漸深。脂膏狀(zhuang)者黏稠,灰白色(se)(se)(se)。具強烈而(er)持久的(de)蒜樣(yang)特異臭氣,味(wei)辛(xin)辣,嚼(jiao)之有灼燒(shao)感。
植物的樹脂。
收(shou)集滲出的乳狀(zhuang)樹脂(zhi),陰干(gan),除去雜(za)質,剁成小塊。
苦、辛,溫。
歸脾、胃經。
消積,化瘕,散痞,殺蟲(chong)。
用于肉食積滯,瘀(yu)血癮瘕(jia),腹中(zhong)痞(pi)塊,蟲積腹痛。
1、霍(huo)亂煩(fan)滿,氣(qi)逆(ni)腹脹,手足厥冷(leng):不(bu)灰(hui)木(mu)、陽起(qi)石、阿魏(wei)各半(ban)兩,巴豆(dou)(去(qu)心)、杏仁(ren)(去(qu)皮)各二十五個。為末(mo),粟飯丸(wan)櫻桃大,穿一孔。每服(fu)一丸(wan),燈上燒煙盡(jin),研(yan)末(mo),米姜湯(tang)下,以(yi)利為度。(《圣濟錄》)
2、消(xiao)積(ji)破(po)氣:石堿三錢,山楂三兩,阿魏五錢,半(ban)夏(皂莢水制過)一(yi)兩,為(wei)末,以阿魏化醋(cu)煮糊丸服。(《摘(zhai)玄方》)
1~1.5g,多入丸散和外用膏藥(yao)。
孕婦禁用(yong),脾胃虛弱忌用(yong)。
1、《本(ben)草(cao)綱目》:同炮蒜丸(wan)服(fu),并主盤腸痛驚。
2、《唐本草》:殺諸(zhu)小蟲,去臭氣(qi),破(po)癥積,下惡氣(qi),除邪鬼(gui)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