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長(chang)約(yue)0.8米左右。體重一(yi)般為200~400克。頸(jing)(jing)背有一(yi)明顯頸(jing)(jing)槽,枕(zhen)兩側有一(yi)對(dui)粗大的黑色(se)(se)(se)斑(ban)塊。背面(mian)翠綠色(se)(se)(se)或(huo)草綠色(se)(se)(se),有方(fang)形黑斑(ban),頸(jing)(jing)部及其后一(yi)段距離的黑斑(ban)之(zhi)間(jian)為鮮(xian)紅色(se)(se)(se);腹面(mian)為淡黃綠色(se)(se)(se)。下唇和(he)頸(jing)(jing)側為白色(se)(se)(se)。
體背面翠綠(lv)色或(huo)草(cao)綠(lv)色,體前段(duan)兩側(ce)有粗大(da)的(de)黑色與桔紅色斑(ban)塊相間(jian)排列(lie),枕部兩側(ce)有一(yi)(yi)對粗大(da)的(de)黑色“八”形斑(ban)。虎斑(ban)頸槽蛇是(shi)我國(guo)學術(shu)界廣泛爭(zheng)議的(de)一(yi)(yi)種(zhong)蛇類,由于性格溫(wen)順(shun),很多學者(zhe)都認為它是(shi)無毒(du)性的(de)蛇類。其實它是(shi)毒(du)蛇(過敏(min)體質有中(zhong)毒(du)死亡先(xian)例,在日本被歸為毒(du)蛇)但性格溫(wen)順(shun)。
全(quan)長80cm左右。背(bei)面(mian)翠綠(lv)(lv)色或草綠(lv)(lv)色,軀干前兩側有粗大的(de)黑(hei)色斑塊(kuai),頸部(bu)(bu)及其后一段距離的(de)黑(hei)斑之間(jian)為鮮紅色,腹面(mian)淡黃綠(lv)(lv)色。頸背(bei)正(zheng)中有一明顯淺(qian)槽。眶(kuang)前鱗(lin)(lin)(lin)2,眶(kuang)后鱗(lin)(lin)(lin)3.4,顳鱗(lin)(lin)(lin)1(2)+2(1),上唇鱗(lin)(lin)(lin)多為2~2~3式,背(bei)鱗(lin)(lin)(lin)19~19~17(15)行,全(quan)部(bu)(bu)具(ju)棱或最外行平(ping)滑,腹鱗(lin)(lin)(lin)146~160,肛鱗(lin)(lin)(lin)2分,尾(wei)下鱗(lin)(lin)(lin)51~74對。
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區的河流(liu)、湖泊、水庫、水渠、稻田(tian)附近。以蛙(wa)、蟾蜍、蝌蚪和小魚為食,也(ye)吃昆蟲、鳥(niao)類、鼠類。
虎(hu)斑頸槽蛇為(wei)卵生,每(mei)(mei)年6~7月間產卵,每(mei)(mei)次10枚以上 ,也有多者可(ke)達47枚。孵化期為(wei)29~50天(tian)不等(deng)。初生的幼蛇體長15~17厘米。
廣泛分布全國各地,天津、河(he)北、山(shan)(shan)西(xi)、內蒙古(gu)、遼寧(ning)、吉(ji)林、黑龍江(jiang)、江(jiang)蘇(su)、浙江(jiang)、安徽、福(fu)建、臺(tai)灣、江(jiang)西(xi)、山(shan)(shan)東、河(he)南(nan)、湖南(nan)、湖北、廣西(xi)、四川(chuan)、貴州(zhou)、云南(nan)、西(xi)藏、陜西(xi)、甘肅(su)、青海(hai)、寧(ning)夏等地均(jun)有(you)分布。北京各區縣均(jun)有(you)分布。
該物種已被(bei)入列中國國家林(lin)業局2000年8月1日發(fa)布的(de)《國家保護(hu)的(de)有益的(de)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jiu)價(jia)值的(de)陸生野生動(dong)物名錄》。
列入(ru)《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guo)生(sheng)物多樣性(xing)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ping)估級別(bie)為易(yi)危(VU)。
注(zhu)意:非法(fa)(fa)捕(bu)殺受國(guo)家保護(hu)的(de)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fa)(fa)制裁。
中醫入藥,具有解毒止痛,祛(qu)風(feng)除濕之功效。主治骨結核、骨質(zhi)增生和風(feng)濕等癥。
據有(you)關報道,該蛇對治(zhi)療(liao)胃癌(ai)、食道癌(ai)和乳腺癌(ai)等也有(you)一(yi)定的療(liao)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