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视频下载

網(wang)站(zhan)分類(lei)
登錄 |    
丁穎
0 票數:0 #科學家#
丁穎(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男,字君穎,號竹銘,廣東高州人,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農業高等教育先驅。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中山大學農學院和華南農學院院長、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曾當選為第一、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第一、第二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從事稻作科學研究、農業教育事業40 余年,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人民優秀的農業科學家”。2009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榮譽稱號。
  • 中文名: 丁穎(ying)
  • 外文名: Ding Ying
  • 出生日期: 1888年11月(yue)25日
  • 性別:
  • 國籍: 中(zhong)國
  • 民族: 漢族
  • 出生地: 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
  • 畢業院校: 日本東京帝國大(da)學(xue)
  • 去世日期: 1964年10月(yue)14日
  • 職業職位: 農業科學(xue)家
  • 代表作品: 《廣(guang)東野(ye)(ye)生稻(dao)及由野(ye)(ye)生稻(dao)育成之新種》,《水稻(dao)純系育種之理論與實施》
本百科詞條由網站注冊用戶"有文化的人"編輯上傳提供,詞條屬于開放詞條,當前頁面所展示的百科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與丁穎的所屬企業/主題/所有人主體無關,詞條主體可以提供資料認證申請管理本詞條權限免費更新資料,也可以因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快速在線向網站提出反饋修改! 反饋
詳(xiang)細介紹 PROFILE +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丁(ding)穎,1888年(光緒十四年)11月25日生于廣東省高(gao)州縣(原茂(mao)名縣)謝雞(ji)鎮石塘村(cun)的一個(ge)普通農民家(jia)(jia)庭。父親丁(ding)林泰深感窮人受苦(ku)的根源在于沒有文(wen)化(hua),決心(xin)借債送子上學。為此(ci),丁(ding)穎成了丁(ding)家(jia)(jia)的第一個(ge)讀書人。

1906年(光緒(xu)三十二(er)年)丁穎自(zi)私塾童蒙(meng)書館考上縣城(cheng)的“洋學堂(tang)”——高(gao)州中學。入學后(hou),他(ta)參加了“新高(gao)學社(she)”,曾不時議論(lun)時政,立志(zhi)“科(ke)學救國”。

他在廣(guang)東高(gao)等(deng)師范學(xue)(xue)(xue)校博物科(ke)(ke)學(xue)(xue)(xue)習(xi)一年(nian),便以(yi)優異成績(ji)考取公費留學(xue)(xue)(xue)日本。 1912年(nian)(民(min)(min)國(guo)(guo)元年(nian))9月入東京(jing)第一高(gao)等(deng)學(xue)(xue)(xue)校預科(ke)(ke)學(xue)(xue)(xue)習(xi)日語,1914年(nian)(民(min)(min)國(guo)(guo)三年(nian))6月曾一度回國(guo)(guo),后又(you)于(yu)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gao)等(deng)學(xue)(xue)(xue)校繼續學(xue)(xue)(xue)習(xi)。1919年(nian)(民(min)(min)國(guo)(guo)八年(nian))畢(bi)業(ye)時(shi),適逢國(guo)(guo)內掀起“五四(si)”運動,東京(jing)留學(xue)(xue)(xue)生為聲(sheng)援中(zhong)國(guo)(guo)的學(xue)(xue)(xue)生運動上街游行示威受到日本軍警的血(xue)腥(xing)鎮壓,氣憤(fen)之(zhi)余(yu),不思久留,加之(zhi)那時(shi)家境拮據,乃決定輟學(xue)(xue)(xue)回國(guo)(guo)。先后在高(gao)州中(zhong)學(xue)(xue)(xue)、高(gao)州農校任教,后來改(gai)任廣(guang)東省教育廳督(du)學(xue)(xue)(xue)。

此(ci)后,鑒(jian)于對官場貪污舞弊的厭(yan)惡,深(shen)感不深(shen)造就難以實(shi)現“科學(xue)(xue)(xue)(xue)救國(guo)”之夙愿,遂于1921年(民(min)國(guo)十(shi)年)4月第三(san)次赴日,考進東京帝國(guo)大(da)學(xue)(xue)(xue)(xue)農學(xue)(xue)(xue)(xue)部(bu)攻(gong)讀農藝,成(cheng)為該(gai)校第一位(wei)研修稻作學(xue)(xue)(xue)(xue)的中國(guo)留(liu)學(xue)(xue)(xue)(xue)生。1924年(民(min)國(guo)十(shi)三(san)年)獲學(xue)(xue)(xue)(xue)士學(xue)(xue)(xue)(xue)位(wei),時年36歲。為了出國(guo)深(shen)造,他前(qian)后奮(fen)斗(dou)了11年。

中年時期

學(xue)(xue)成回國(guo)后,丁(ding)穎在廣(guang)東大學(xue)(xue)農科學(xue)(xue)院(yuan)(yuan)(中(zhong)山大學(xue)(xue)農學(xue)(xue)院(yuan)(yuan)前(qian)身)任(ren)教授(shou)。1927年(民國(guo)十六年)他拿出(chu)(chu)自己的部分工資積蓄補充經費之匱(kui)乏,在茂名縣公館(guan)圩籌建了(le)中(zhong)國(guo)第一個稻作(zuo)專(zhuan)業研(yan)究(jiu)機構——南路稻作(zuo)育種場(chang)。隨后又用“賣青草”預(yu)售良(liang)種等辦法解決(jue)經費困(kun)難,先(xian)后又增(zeng)設了(le)石(shi)牌稻作(zuo)試(shi)驗總(zong)場(chang)和虎門(沙(sha)田)、東江(梅州(zhou)市梅縣區)、北江(韶關市曲江區)等試(shi)驗分場(chang),旨在選育優良(liang)稻種,改進栽培技術,對發展華南糧(liang)食生產做(zuo)出(chu)(chu)貢獻。

1938年(民國(guo)(guo)二十七年)日(ri)軍侵入廣(guang)州,中(zhong)山(shan)大(da)學(xue)(xue)西遷(qian)云(yun)南,丁穎冒(mao)著生命危(wei)險搶運稻種和(he)甘薯苗。中(zhong)華人民共和(he)國(guo)(guo)成(cheng)立前夕(xi),校方醞釀再(zai)次遷(qian)校到海(hai)南島時,丁穎為了(le)維護教育事業和(he)國(guo)(guo)家財產(chan)便(bian)毅然加入了(le)地下黨領導的(de)護校行列,反(fan)對(dui)遷(qian)校,并不顧身家安危(wei)出面(mian)保釋為此(ci)而(er)被捕的(de)同學(xue)(xue)。

中華人民共和(he)國成立以后,丁穎(ying)受被任(ren)命為中山(shan)大學(xue)(xue)校(xiao)務委(wei)員(yuan)會(hui)委(wei)員(yuan)、農學(xue)(xue)院院長,并當選(xuan)為廣東省政(zheng)治(zhi)協商會(hui)議副主席。1945—1950年(nian),任(ren)中山(shan)大學(xue)(xue)農學(xue)(xue)院教授。

晚年時期

1956年,在他67歲時加(jia)入(ru)中國(guo)共產黨。1957年丁穎出任中國(guo)農業(ye)科學院(yuan)(yuan)首任院(yuan)(yuan)長,兼華南農學院(yuan)(yuan)院(yuan)(yuan)長。1963年他以75歲高(gao)齡,親(qin)自帶隊考察西北稻(dao)區(qu),從張(zhang)家(jia)口(kou)到山西、內蒙古、寧(ning)夏、甘肅(su)、新疆、陜西等(deng)地。

嗣(si)后(hou),由于組織決(jue)定(ding),他才(cai)無可奈何帶(dai)著大(da)箱(xiang)圖書(shu)資(zi)料,去無錫太湖(hu)“療(liao)養(yang)”了37天(療(liao)養(yang)期應(ying)為(wei)3個月)。隨后(hou),瞞(man)著大(da)家(jia)跑到南(nan)京(jing)考察(cha)全國(guo)勞模(mo)陳永康的(de)(de)水稻(dao)高(gao)產(chan)試驗田,接著又風塵仆仆地趕回北京(jing),連(lian)他在上海工作(zuo)的(de)(de)女兒想(xiang)見一面也未(wei)能如愿(yuan)。回京(jing)后(hou),在尚未(wei)取得醫院(yuan)病(bing)檢結果的(de)(de)情況下,又帶(dai)病(bing)去山東考察(cha)稻(dao)作(zuo)。當時,他病(bing)情急劇惡化,用枕頭(tou)壓住肝(gan)痛部(bu)位,渾身冒汗,堅(jian)持在濟南(nan)做完(wan)了考察(cha)報告。之(zhi)后(hou),才(cai)從濟南(nan)被(bei)護運回北京(jing)醫院(yuan)。經確(que)診(zhen)為(wei)肝(gan)癌晚期,1964年10月14日病(bing)逝于北京(jing)。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丁穎教(jiao)授畢生從事水稻(dao)研究工作。1926年(nian)在(zai)廣州(zhou)郊區發(fa)現野生稻(dao),1933年(nian)發(fa)表了(le)《廣東野生稻(dao)及由野生稻(dao)育成的新種》,論證了(le)中國是(shi)栽(zai)培(pei)(pei)稻(dao)種的原產地,否定了(le)“中國栽(zai)培(pei)(pei)稻(dao)起源于印(yin)度”之(zhi)說。

1927年創(chuang)建中國第一個稻作(zuo)試驗基(ji)地──中山大學南路(lu)稻作(zuo)育種場,隨后陸續建立

丁穎研究科目

石牌稻作試驗總場(chang)和(he)(he)水沙(sha)田、東江(jiang)、韓江(jiang)三個(ge)試驗分場(chang), 在粟(su)源堡期間又創建(jian)北(bei)江(jiang)稻作試驗場(chang)和(he)(he)農林部西南作物品種繁殖場(chang),先后用農家良種提純復壯法育成優(you)良品種84個(ge)和(he)(he)用雜交育種法育成新(xin)品種26個(ge)。

他長(chang)期運用生態學觀點對稻(dao)種(zhong)起源(yuan)演變、稻(dao)種(zhong)分(fen)類、稻(dao)作(zuo)區域劃分(fen)、農家(jia)品種(zhong)系(xi)統(tong)選育以及栽培技術等(deng)方面進(jin)行(xing)系(xi)統(tong)研究(jiu),取得(de)了重要成果,為稻(dao)種(zhong)分(fen)類奠定了理論基礎(chu),為中(zhong)國(guo)稻(dao)作(zuo)區域劃分(fen)提供了科學依(yi)據。

早在(zai)20世(shi)紀30年(nian)(nian)代(dai)初,他(ta)就進行(xing)水稻(dao)雜交育種(zhong)(zhong)研究。1933年(nian)(nian)選(xuan)育的“中(zhong)山一(yi)號”是世(shi)界上(shang)第一(yi)次用(yong)野(ye)(ye)生稻(dao)種(zhong)(zhong)質與栽培(pei)稻(dao)育種(zhong)(zhong)工(gong)作(zuo)(zuo)的成(cheng)功嘗試(shi)。1936年(nian)(nian)用(yong)野(ye)(ye)生稻(dao)與栽培(pei)稻(dao)雜交,獲得世(shi)界上(shang)第一(yi)個水稻(dao)“千粒穗”品系,曾(ceng)引起東(dong)亞稻(dao)作(zuo)(zuo)學(xue)界極大關注(zhu)。他(ta)從(cong)農業生產(chan)實際出(chu)(chu)發,選(xuan)育出(chu)(chu)60多(duo)個優良品種(zhong)(zhong)在(zai)生產(chan)上(shang)應用(yong),對提高水稻(dao)產(chan)量和品質作(zuo)(zuo)出(chu)(chu)了(le)貢獻(xian)。他(ta)還創立了(le)水稻(dao)品種(zhong)(zhong)多(duo)型性理(li)論(lun),為開展品種(zhong)(zhong)選(xuan)育和繁(fan)種(zhong)(zhong)工(gong)作(zuo)(zuo)提供了(le)重要理(li)論(lun)依據。

主要論著

丁穎(ying)教授一生(sheng)撰(zhuan)寫了140多篇水(shui)稻(dao)研(yan)究的(de)論(lun)文(wen)(wen),這些論(lun)文(wen)(wen)已(yi)由農業出版社出版了《丁穎(ying)稻(dao)作論(lun)文(wen)(wen)選集》,其中(zhong)(zhong)《中(zhong)(zhong)國栽培稻(dao)種的(de)起(qi)源(yuan)及(ji)其演(yan)(yan)變》、 《 中(zhong)(zhong)國水(shui)稻(dao)品種對光溫反(fan)應(ying)特(te)性(xing)的(de)研(yan)究》、《水(shui)稻(dao)分蘗、幼(you)穗(sui)發育的(de)研(yan)究》榮獲1978 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代表(biao)作:《廣(guang)東野(ye)生(sheng)稻(dao)及(ji)由野(ye)生(sheng)稻(dao)育成(cheng)之新種》(1933)、《水(shui)稻(dao)純系育種之理(li)論(lun)與實(shi)施》(1936)、《水(shui)稻(dao)純系育種法的(de)研(yan)討》(1944)、《中(zhong)(zhong)國栽培稻(dao)種的(de)起(qi)源(yuan)及(ji)其演(yan)(yan)變》(1957)、《中(zhong)(zhong)國水(shui)稻(dao)品種對光溫條件反(fan)應(ying)特(te)性(xing)研(yan)究》,《中(zhong)(zhong)國水(shui)稻(dao)栽培學》等。

人才培養

丁穎辦農(nong)(nong)業教育(yu),倡導理論聯系實際和(he)教學(xue)(xue)科(ke)研生(sheng)產三結合,為國家(jia)培(pei)養了大(da)量的(de)(de)不同層(ceng)次(ci)的(de)(de)教師(shi)和(he)科(ke)技人才。他(ta)尊重人才,愛護(hu)人才,任人唯賢。華南農(nong)(nong)學(xue)(xue)院是由中(zhong)山大(da)學(xue)(xue)農(nong)(nong)學(xue)(xue)院、嶺南大(da)學(xue)(xue)農(nong)(nong)學(xue)(xue)院與(yu)廣(guang)西大(da)學(xue)(xue)農(nong)(nong)學(xue)(xue)院(部分)共同組成的(de)(de)。在他(ta)的(de)(de)領導下,三校師(shi)生(sheng)不分彼此,融洽相處,教師(shi)隊伍穩(wen)定,教學(xue)(xue)質量逐年提高。這是他(ta)調動(dong)知識分子積極性的(de)(de)成功范例,也使同行(xing)晚輩深(shen)受感(gan)召。“學(xue)(xue)農(nong)(nong)、愛農(nong)(nong)、務農(nong)(nong)”是丁穎經常對師(shi)生(sheng)進行(xing)教育(yu)的(de)(de)一句名(ming)言,也是他(ta)身(shen)體(ti)力行(xing)的(de)(de)座右(you)銘(ming)。他(ta)的(de)(de)言傳身(shen)教,對青年學(xue)(xue)生(sheng)鞏固專業思想(xiang),樹立深(shen)入基層(ceng)、艱苦樸素、踏實工作(zuo)的(de)(de)作(zuo)風起(qi)到了潛(qian)移默化(hua)的(de)(de)作(zuo)用。

獲獎記錄

《中國栽培稻(dao)(dao)(dao)種(zhong)的起源(yuan)及其演變》《中國水(shui)稻(dao)(dao)(dao)品種(zhong)對光溫反應特(te)性的研(yan)究(jiu)》《水(shui)稻(dao)(dao)(dao)分蘗、幼穗發育的研(yan)究(jiu)》榮獲1978 年全(quan)國科學大會獎。

2009 年被授(shou)予新中國成立60 周年“三農”模范人物(wu)榮(rong)譽稱(cheng)號。

發表評論
您還未登錄,依《網絡安全法》相關要求,請您登錄賬戶后再提交發布信息。點擊登錄>>如您還未注冊,可,感謝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評(ping)論(lun)
暫無評論
網站提醒和聲明
本(ben)站(zhan)為注(zhu)冊用戶提供信息存儲空間(jian)服務,非“MAIGOO編輯上傳提供”的文(wen)章(zhang)/文(wen)字均是注(zhu)冊用戶自主發(fa)布上傳,不(bu)代表本(ben)站(zhan)觀點,更不(bu)表示(shi)本(ben)站(zhan)支(zhi)持(chi)購買(mai)和交易,本(ben)站(zhan)對網頁中內容的合法性(xing)、準確性(xing)、真(zhen)實性(xing)、適用性(xing)、安全性(xing)等概不(bu)負(fu)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虛(xu)假信息、錯誤信息或(huo)(huo)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系(xi)我們,我們將(jiang)在第一時間(jian)刪(shan)除或(huo)(huo)更正。 申請刪除>> 糾錯>> 投訴侵權>>
提交說明: 查看提交幫助>> 注冊登錄>>
頁面相關分類
熱門模塊
已有1642928個品牌入駐 更新517447個招商信息 已發布1571217個加盟需求 已有1299607條品牌點贊